|
我让研究生们尽快将研究数据整理出来,尽快地撰写论文发表在好一点的刊物上。鼓励研究生要将读研期间做的工作都写出来、发表出来,不要留遗憾。可研究生们并不以为然,感觉追求论文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觉得他们可能对当前反五唯的理解有偏差,可能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不利。其实,论文还是要继续发的,而且要尽早地发、尽量多地发,多发高档次论文、具有货真价实的创新型的论文。
1.要尽量早地发表论文。读研究生期间,尽量早地发表论文。如果尽早地发表了符合毕业要求的论文。意味着摆脱了毕业论文要求的束缚和限制,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就如获得越狱一般的自由。我见证过好多青年人,就因为毕业要求的论文迟迟发表不出来,痛苦悲伤了好多年,直接影响了读研期间的心情和愉悦感。早发表、早自由,而且早发表了还能获得自信、积累经验,为以后发表更多论文奠定基础,特别是有利于申请很多奖励和奖项,好处多多,显而易见。
2.要尽量多地发表论文。在能人辈出的年代,不要停止于发表一篇两篇三五篇论文,要尽其所能地发表更多的论文。发表一篇论文就如经历了一趟旅行,就如看了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显然,发表论文越多,积累经验越多、体会也越多,读研的学术经历也越丰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表万篇论文,数量积累也是经验积累、能力提升,数量也是质量。如果身边人都在刷数量,以量取胜,而你孤傲保持论文品位而数量稀少,最后你吃亏机率大。
3.要尽量发高档次期刊论文。差论文发多了会感觉没有意思,要不断挑战自己心仪刊物,不断刷新自己的期刊档次和IF记录,让自己保持进取心,让发表论文成为冒险之旅、探险之旅,不断地突破和创造。哪怕过程中败多胜少,屡败屡战,但能激活自己内心,永远不低头、不服输,让研究生活充满了激荡起伏、充满了青春热血。发表论文要与导师、团队的水平相吻合,要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但也要大胆突破,别被环境拘泥。低档次论文发多了,会感觉自己品味低下,而高档次论文一篇顶十篇,会给自己赢得名声与机会。
4.要尽量发高质量的论文。低水平论文是入门,但不能一直停留在低水平论文。要尽量发表高质量论文,保证每篇论文都能做一些新东西,有点新见解、新发现。如果只是跟踪、模仿,让论文水平太低、层次跟不上。要每篇都有一些新意,一些实在的东西,可以鼓励自己不断开拓进取,而不是为了论文而论文。要尽量按照自己风格撰写论文,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善尽美、无怨无悔、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的写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论文。
5.要对发表论文有紧迫感。论文是学术圈里面的硬通货,不发表就出局是客观现实。反唯SCI论文,并非是反对发表论文。发表SCI论文对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是能否顺利毕业,能否找到心仪工作岗位的关键。找工作、申请项目、评职称,先要看你论文的数量,然后再看你论文的质量,最后才看你的学术贡献和创新,而且后者往往见智见仁,但数量却货真价实。
做演员要成名要早,做科学家更是要成名要早。早发表30篇SCI,与晚发表30篇SCI论文的效果差别很大。青年人起步阶段有马太效应,如果早点儿发表一大批论文,以后头衔、名誉、项目、职位都会随之而来,更好科研条件、更多科研资源,使劲儿投入将产出更多的论文,这样论文-项目-平台就会进入良性互动,相反就进入马太效应的淘汰一端,科研基本盘崩溃,每况愈下,苟延残喘。
6.能尽其所能地追求创新。科学家越老越值钱,但学问越新越前沿越受青睐。创新是科研的精髓,要尽其所能的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思路,也要不要着急,要多看书、多读论文、多跑野外、多做试验,不断学习实践先发表一般论文等待灵感和创新,而不能停滞不前。创新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创新,而且大多数论文都不会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就如并非所有研究生都能读博士、都能成为知名学者、著名科学家一样,是一个概率分布问题。是否创新、创新程度如何,要顺其自然,不要因噎废食。创新需要条件,需要积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磨练,因此,要协调好普通工作与创新工作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
研究生要尽量早发论文,尽量多地发论文,要尽量发高档次期刊,要尽量发高质量论文,发论文要有急迫感,并且要将发有创新论文作为追求目标,但也要面对现实,不具有明显创新的论文仍旧要坚持写、坚持做、坚持发表。发表论文大处说是为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贡献青春和力量,小处说是为了毕业、找工作、有个好的职业发展,最现实说法是顺利毕业、过好这几年读书生涯。最要命的是,不发表论文影响心情,弄得心理负面情绪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论文是一段科研旅程的终点和归宿,更是下一段新的科研旅程的起点和开始,它记录了一段历史、也启迪着未来。为了自己读研期间的身心健康,一定要尽早地、尽量多地发表论文。为了自己日后学术生涯顺利发展,一定要在高档次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性的论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