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士守望的麦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ow 文字是一种态度

博文

破SCI之后,成果开放共享也是重中之重 精选

已有 8856 次阅读 2020-2-28 16:05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破SCI之后,成果开放共享也是重中之重

 

SCI论文在国内被推崇这么多年,弊端显而易见,突然弃之,必会带来一些评价上的难题,然不破不立,断不能因存在难题就简单否定国家顶层的决定和设计。

一直以来国内相当多的科研项目的成果除了参与评审会的专家们会接触一些,其它研究人员和大众都没有途径知晓这些研究成果,最多能查到一些有用无用的论文,项目要做什么、怎么做的、最后做出了什么、做出的东西有没有用大家都不清楚,当然部分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就只有一些无意义的论文。如此一来,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最后只要能打动评审验收专家即可,根本无需为国家和纳税人负责。

科研评价向来是难题,简单把科研评价交给时间或者市场均是不恰当的,部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可能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也应用不上,时间或者市场都很难快速做出正确的评价。话虽如此,除了部分基础研究之外,国内至少一大半的科研成果是可以交给市场去评价的,特别是应用学科的论文、专利、模型和软件等,那剩余那部分不能交给市场的成果怎么评价呢,当然还得由人来评价,或者说由众人来评价,而不是简单几个专家。由人来评价必然会有人情的因素,但有理由相信(也许理想化了),如果熟悉该研究、参与评价的人越多,结论就会越可靠。

无论是由人还是由市场来评价这些成果,都涉及到成果的开放共享。如果我们一方面在科研项目中要求最终成果强调各类增量(知识增量、技术增量、创新增量等),另一方面也强制要求这些由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成果以一定的方式(有偿或者无偿)对大众和社会组织开放,不仅能够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也能够大浪淘沙,看出谁的成果是真金。除少数涉密项目,对于由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项目的研究内容、经费和成果(包括报告、论文、专利、技术方案、模型软件)等在项目结题验收后都应入库共享,接受大众和全体同行的检阅,比如研究人员用国家经费开发了一个行业模型,那么就应该强制要求这个模型软件对社会公开,模型的好与坏,自然就有人知晓。惟有如此,才能大幅度减少重复研究,减少一些混水摸鱼,浪费国家科研经费,做不出有意义、有价值、有增量研究成果的研究。

当然,这里提到的更多是对科研项目的评价,而不是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对人的评价当然是多方面,至少在学术方面,对一个人的评价应是基于这些项目成果的评价的,与项目的评价是相通的。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4884-1220884.html

上一篇:SWMM模型
收藏 IP: 1.94.12.*| 热度|

18 杨正瓴 徐耀 胡大伟 郁志勇 孙宝玺 李剑超 黄永义 彭振华 叶建军 梁洪泽 王从彦 张红光 孙德伟 贾冠华 农绍庄 周忠浩 高友鹤 张淑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