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shanqiu

博文

还有一唯尚待破解

已有 3875 次阅读 2020-2-24 10: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非常明显,那就是唯“基金”!

       科研基金,尤其是国基设立的目的是资助科学研究工作者,其中高校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而眼下,高校教师如此关注基金说明什么?只能说明高校教师收入低;大家都为研究经费发愁!
如果大家的收入可观,也就不用再到校外兼职,安安心心上课,踏踏实实做研究!

基金对高校教师影响,无非是如下几个方面:
1、有了基金作为保障,可以更好的开展研究,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俗话说,有钱好办事;
2、有了基金作为保障,可以不再为发表论文支付版面费而发愁,于是成果会更多;
3、有了基金作为保障,可以作为晋升职称、评奖的条件,获取更多的收入;
4、有了基金作为保障,在单位就能抬起头,个人价值进一步提升;

5、基金论文多了,也许能戴上帽子。


既然基金如此重要, 所以中了基金的人会成为单位的红人! 职称会来,绩效会高! 可以说名利双收! 然而也出现了怪现象, 一般列学术成就的时候,除了列举发了多少SCI, 就是拿了什么样层次的基金! 却不谈有哪些突破原创性成果! 其实质恰恰是被广为诟病的,文章多等于著书不立说,同时浪费了大量经费。

所以应该和反唯论文一样的,反对唯基金。措施应该差不多,取消和基金相关的一切利益关系,使基金真正成为人才培养,解决事关科技进步,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卡脖子难题的经济后盾!

我是一个不惑之年的中年教师,这两天看到这几则重磅文件深感欣慰!我也曾受益于青年基金,评上了副教授;我也因拿不到面上基金,发不了高分论文,无数次伤感惆怅。不管怎样我相信风气会慢慢变好,我也要在剩下的十几年里踏踏实实的教学科研,真的做点实事

下文是我收集于网上,这反映了基金异化给高校教师带来的不利影响!


       苦战两年,终于有所收获。感慨一个青年基金对我们这种普通211高校教师的重要性。同事在得知青基挂了之后,痛哭了两天。
     
     首先,青基决定了你还有没有机会和你的同龄竞争对手PK。在我所在的高校,把国家基金看得比什么都重,没有中,领导都不爱搭理你,中了之后跟你打招呼的人明显增加了很多。因为向我们这种一般的211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基金,没有青年基金起步,即使你在博士期间再优秀,起步就已经落后了,别人上了教授,你还可能是讲师,上杰青更是要尽早获得青年基金资助。不然你已经没有了竞争力。
    
    第二,青基决定了你的研究方向。我在没有中基金之前,一直在犹豫把哪个切入点作为自己长期奋斗的研究方向,那么现在青基中了,自然就帮我决定了这个本子的研究方向必将长期深入下去。轻易换研究方向,对以后申请基金,特别是申请重点和杰青影响很大。看拿过杰青的人,都是在一个很小的研究领域取得出色成果,而方向左右摇摆,做成大杂烩的人很难获得杰青。
   
    第三,青基决定了你能否养活你自己。也就是说,这是个靠它吃饭的家伙。没有基金,我们学校的工资就2000多,加上年终的课时费等,平均不到4000元。在武汉这种城市,只能买半个平方的房子。看到家人期待的目光,再看看自己手中的这点工资,简直无地自容。什么烂博士!而有个国家基金,年终的奖金会多个3-4万。可以扬眉吐气了。
   
     最后,最关键的是,基金决定了你的职称,这是高校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学校评职称有严格的评分制度,一个国家基金40分,一篇top5的SCI文章60分,top10的文章40分,top50的文章20分,普通SCI10分。而国家基金是基本要求。有了国家基金,再有几篇50% 以内的文章,或者一两篇top10%以内的文章,加上省基金,副教授就有戏了。虽然top10的文章不容易,但还是有希望的,毕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行的话还可以搞50%以内的文章,这容易的多。但是国家基金就太关键了,没有它,副教授不谈。所以同事哭了也是有道理的,花了那么多精力,报那么大的期望,可是结果。。。
   
   尽管如此,希望同行们还是调整好心态,多打下研究基础,多发一些top10以内的SCI,相信国家基金还是公正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另外在写作上,一定要注意言语和措辞,不然让老专家们看着很不爽,一定对你评分不利的。
  
    以上都是我的肺腑之言,中得基金之余,无比感慨,与同行们共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19-1220099.html

上一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留学生和国内生
收藏 IP: 36.101.28.*| 热度|

16 焦飞 杨正瓴 高友鹤 马军 刘建兴 李学宽 郑永军 梁洪泽 郁志勇 庞峰 王庆浩 张勇斌 孙志鸿 李东风 杨文祥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