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难忘人生八十墨脱科考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邀请我,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观测研究情结驱使我..., 精选

已有 10339 次阅读 2019-11-10 08:34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难忘人生八十墨脱科考行

也许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的渊源吧,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陈学龙研究员去年曾经与我的学生周立波一道来我家访,讨论有关进一步观测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的问题。我们一起回顾研究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的初步结果,诸如,青藏高原四周向青藏高原腹地输送水汽的分布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对于藏东南降水分布和雨季起始时间的影响,等等。

 

图1.青藏高原四周向高原腹地输送水汽通量分布图

 

图2.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对藏东南降水分布的影响

 

图3.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对藏东南雨季起始日分布的影响

 

后来,说起此次家访,学龙坦然地对我说“是因为读了您的《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专著的缘故”。

家访完毕,他邀请我在合适的时候一道去墨脱一行。我欣然接受。

学龙去年秋天邀请我,但因与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讲课冲突,没有成行。今年9月邀请,我不得不推掉我们演讲团的两次讲课,使得此次10月21-29日的墨脱科考行圆满完成。

向往墨脱

1982-1984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南迦巴瓦峰地区登山科学考察》,我提出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观测研究”课题,得到刘东生队长的支持,并把“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作为考察队的主题。考察结束,杨益畴与我和李渤生在《中国科学》B辑第8期(1987)上发表了“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初探”。文中,先后阐述了水汽通道论证,水汽通道对于降水、天气、气候、自然环境以及生物分布的影响。后来,我在《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专著中,增加了藏学研究中心多吉才旦与杜永彬研究的“雅鲁藏布大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对于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然而,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困难,没有在墨脱建立观测站,非常遗憾。一直有墨脱科考行的梦想。

此次陈学龙研究员邀请我赴墨脱科学考察,正值我八十岁生日前夕,也算“老年梦想成真”吧。

           墨脱科考行有感

也许,人的年龄大了,往往会“空间对照”、“今昔对比”,往往会“感慨万千”。

有感之一:交通状况飞速进步

要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上建站观测,交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最头疼的是老虎嘴、102道班、迫龙沟等处经常泛滥的泥石流,每年只有一次机会翻越多雄拉山口去墨脱的艰辛道路。

 

照片1.等候翻越多雄拉山口(1998年)

 

照片2.翻越泥石流塌方区(1983年)

 

照片3.正在修架被泥石流冲毁的桥梁(1983年)

 

照片4.过去在墨脱常用的藤桥(1973年,杨益畴拍摄)

 

照片5.过去在林芝地区常用的铁索吊桥(1998年)

 

照片6.专为泥石流塌方牺牲的10位英雄司机竖立的纪念碑

 

此次墨脱科考行,大开眼界,在林芝到墨脱的沿途,若干钢筋水泥大桥和隧道或明道组成公路的重要成员,既安全,又快速。尤其是长达3千多米的嘎隆拉隧道,把我们原来需要翻越三天以上的道路变为不到十分钟就安全从喜马拉雅山脉北侧穿越到南侧。过去,我的队友们要去墨脱,全靠步行,尤其是远到西(希)让村,更是路途艰辛,而今,当我们乘车穿过嘎隆拉隧道后,一条相当平坦的水泥道路几乎直通西让村,令我们这些“老西藏”感叹不已。

 

 

照片7.新建的迫龙沟特大桥

 

照片8.通麦特大桥

 

照片9.雨中通过帕隆2号隧道

 

照片10.小老虎隧道

 

照片11.102隧道

 

照片12.嘎隆拉隧道

 

照片13.通过嘎隆拉隧道

 

照片14.通往西让村的公路在原来老桥旁边架起了钢筋水泥桥

 

      有感之二:西(希)让村流连忘返

现在,西(希)让村是墨脱县现在所属的最南村庄,它包括一个自然村-更仁村(照片15)。

 

照片15.西让村位置图

 

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考察队”在队长陈学龙研究员带领下,驱车来到西让村,检查去年建立的水汽输送监测站工作状况。

要去西让村,必须有墨脱县的介绍信或通行证,墨脱县农牧局的一位同志陪同前往,专门帮助我们办理边防安检。

在经过一座“解放大桥”时,必须人人下车接受边防检查,就像在飞机场安检一样,所不同者,每个人的身份证都必须留在边防检查站,直至返回时才取回。接受边防安检,是中国公民应该遵守的规则。

来到西让村,但见,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河畔北侧,正是西让村所在地,村庄分布在两块相对较高的台地上,在两个台地中有一浅浅的谷地,在靠近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那块台地上,有门巴族的神塔(照片16,17)。

 

照片16.位于两座台地上的西让村村庄

 

照片17.西让村紧邻雅鲁藏布大峡谷北岸

 

由于去年建站是请墨脱气象局同志帮助建立的,因此,观测站的确切位置,陈学龙也拿不准,只能根据导航逐渐接近。大家沿着导航指示方向慢慢爬坡,拐过三道湾,已经步行一万余步后,才望见远处一块台地上是监测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输送的最南观测站(照片18)。我的右腿在1998年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有伤,现在走得多了,有些累了。我怕耽误大家工作,停留在一颗树桩上坐下来,目送队友们继续前行(照片19,20)。准备从远处拍摄队友们在观测站工作情况。

 

照片18.远望最南端水汽通道观测站

 

照片19.我选择一颗树桩坐下来休息

 

照片20.目送队友向观测站走去

 

大约20分钟后,我拍摄到了队友们在观测站工作的照片(照片21)。

 

照片21.队员们在观测站工作

 

工作完毕后,我们原路返回。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到西让村,大家美美地拍照留念。

 

照片22.高登义留影在西让村前

 

照片23.高登义留影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畔的西让村

 

照片24.考察队合影于西让村前(右起,陈学龙、高登义、王作亮、李璐含、田金文)

 

照片25.考察队合影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畔的西让村

 

照片26.年轻人在西让村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畔乐在其中

 

照片27.流过西让村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仍然非常深切

 

     有感之三:水汽输送带来墨脱云雾缭绕与云海茫茫

早期观测研究表明,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河谷逆江而上的水汽通量约为1500克/平方厘米•秒,相当于夏季从长江南岸向北岸的水汽输送量。如此强大的水汽输送,直观来看就是在沿江容易形成云海,尤其是在墨脱。

当地人说,这里除了冬季才可能偶尔见到太阳或月亮外,几乎都是与云雾相伴。人们调侃“这里的太阳和月亮经常休假,只苦了云雾天天加班。”

是啊,这就是墨脱的特色吧!

10月22日上午九点许,我们穿过嘎隆拉隧道,进入墨脱县境。沿途往往可见河谷中宛如炊烟袅袅的云雾缭绕和气派、壮观的茫茫云海。

云和雾的根本区别,在于地面水汽蒸腾、凝结后是否离地,如果没有离地,曰雾(照片28-30),如果离地,曰云(照片35-38)。然而,往往云和雾混杂在一起,很难区别,那就用“云雾缭绕”概括了(照片31-34)。在云雾缭绕的照片中,有的以雾为主(照片31-33),有的以云为主(照片34)。

 

照片28.墨脱山谷的浓雾

 

照片29-30.浓雾笼罩墨脱县城

 

照片31.云雾(雾为主)缭绕墨脱县城

 

照片32-33.云雾(雾为主)笼罩墨脱林海

 

照片34.云雾(云为主)笼罩雅鲁藏布大峡谷

 

照片3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云海

 

照片36.墨脱天梯与墨脱云海

 

照片37.墨脱山谷中的云海

 

照片38.云海笼罩墨脱林海

 

有感之四:墨脱热带雨林秋色湿润美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热带雨林遍及各地。我们此次去墨脱考察正好是秋季,有机会欣赏了热带雨林的特殊秋色:湿润美。

湿润美有三个特色。其一,热带雨林的秋色,即,秋色与雨林中的寄生植物并存(照片39-41);其二,秋色与云雾和谐相伴(照片42-46);秋色与瀑布相依(照片47-48)。

当我们穿越于热带雨林的秋色中时,那寄生于雨林的植物突显了它们之间的相依为命,在秋天来临之际,它们的融洽更衬托了热带雨林秋色的包容美!那云雾缭绕的雨林秋色表明,墨脱的热带雨林得益于印度洋的暖湿水汽输送,得益于与缭绕的云雾共存,它们的共存体现了热带雨林的和谐美;那雨林中的瀑布不仅仅让热带雨林生机勃勃,而且增添了热带雨林秋色美景的丰富内涵。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停留下来静静地欣赏和拍照,几乎都是在飞车过程中抓拍。但,这已经彰显了墨脱热带雨林秋色的特殊美!

 

照片39-41.热带雨林与寄生植物相依为命的包容美

 

照片42-46.热带雨林秋色与缭绕的云雾相伴彰显了和谐美

 

照片47-48.热带雨林秋色与瀑布相伴丰富了美的内涵

 

与墨脱对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侧的色齐拉山秋色也很美,虽然它没有比比皆是的墨脱湿润美(照片49、50),但偶尔也会发现游人在拍摄热带雨林寄生植物伴随的秋色美(照片51),尤其是可以常常看见欣赏秋色的游人漫步于美丽的秋色森林中,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照片52)。

 

照片49、50.色齐拉山秋色美具有自己特色

 

照片51.偶尔可见的热带雨林湿润美

 

照片52.游人漫步于色齐拉山森林秋色之中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美

 

有感之五:和谐融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输送项目组

短短的十日墨脱科考行,我与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输送项目组队友们增进了了解,建立了科学考察友谊。我们多次交流观测研究的见解,多次在野外观测中交流,多次在休息时畅谈,多次在野外观测后合影留念……

除了与项目组队友工作交流外,沿途还与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有关的研究人员相互交谈,我结识了青藏高原研究所藏东南科学观测站的站长王永杰(照片53)和中科院兰州某研究所的王作亮,我赠送了《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专著和《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书。

 

照片53.高登义与王永杰站长(站立者)合影

 

照片54.王作亮(右1)与考察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果果塘大拐弯合影

 

照片55.在墨脱亲水瀑布前合影(右起,孙非、高登义、陈学龙、田金文)

 

照片56.迫龙沟特大桥下的河谷观测站

 

照片57.在迫龙沟特大桥下的河谷观测站雨中监测

 

照片58.在墨脱某山麓下观测站监测

 

照片59-60.陈学龙及其博士生李璐晗在墨脱收集监测资料

 

有感之六:祝福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硕果累累

2017年以前的多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归并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科学考察,2017年开始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归并为第二次科学考察。前者目标是发现青藏高原科学奥秘和科学资源,后者目标是为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

仅仅就我此次随同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输送观测研究项目组陈学龙研究员一行赴墨脱科学考察过程来看,的确,当今的观测研究设备远远超过我们当年的条件,观测站和观测项目的设计也比我们当年更完善。

在次基础上,如果重视观测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输送年际变化对于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诸如,对海洋性冰川进退,对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年际变化等的影响,可望为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性建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1205541.html

上一篇:俯瞰松嫩平原壮丽画卷:仙人挥毫洒画卷,落在东北一大片。劝君北飞哈尔滨,俯瞰松嫩大平原。
下一篇:难得巧遇清晰俯瞰喜马拉雅东段群山机遇:难忘时刻,难忘拍照。其实,人生能有几回如此美好的机遇呢?!
收藏 IP: 120.244.223.*| 热度|

21 吕建华 梁红斌 檀成龙 冯大诚 周浙昆 刁承泰 杨正瓴 任胜利 木士春 程智 赵建民 马鸣 许亚东 朱朝东 周忠浩 康建 王从彦 史晓雷 樊晓英 杨悦奉 杨金波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