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J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JX

博文

本科四年药学学习感想 精选

已有 16656 次阅读 2017-7-5 19:40 |个人分类:随便写写|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To be a better Pharmer-一个药物制剂本科生的毕业玩笑

声明一下:

1.作为一名学生,这篇文章连见解都谈不上,作者只是基于大学四年过来自己的一些稍微理智的认识,在许多优秀的同学面前这就是班门弄釜,但是学长的心是真诚的。

2.文章内容上虽然反复校对和斟酌,但最终还是难免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并纠正。

3.尽量避免给大家所谓成功学建议,因为自己本身也不是一个成功的主,文中所提及的自身经历只作参考,有关言论,是以一个即将告别母校的老学长给各位学弟学妹的参考信息,语气如果带有姿态,希望大家理解,只是希望各位学弟学妹能对自己在学习的学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能帮助你们建立属于自己的专业和大学价值观。

一、关于我们的专业(药学,药剂)

在今年的武书连2017综合排名榜中,天津医科大学综合排名127位,2016中国大学医学50强中天津医科大学排名20位;中国校友会网近日发布的最新2017中国医药类大学排行榜中,天津医科大学排名第4位,前5强分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学校的医药实力,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今天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隔行如隔山”,药学研究更是离不开生命科学,基础医学,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学,合成化学的进步和创新。在我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实验室中,不管是药学,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甚至是植物学等的实验室和研究者都期待能将自己的课题成果开发成药物或者结合药物开发(曾经和一个资深的免疫学研究PI简单交流,令我吃惊的是他们团队的目标居然是开发出属于国人的创新药物,事实上他们之前的工作证明他们真的是一个资深做免疫基础研究的团队)。所以毫无疑问,任何一门基础研究如果不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应用,那将失去很大部分的实际意义。

所以药学类专业是一门相当具有创造力,很有前途的科学。药物研发在现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2016SCI公布的影响因子排名中(最新一次公布),Nature子刊系列NAT REV DRUG DISCOV(自然评论:药物发现)排名第三(影响因子:47.120),该子刊是Nature系列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虽然是综述类期刊,但却是及其难投稿的一份期刊,目前国内学者只在这份杂志上发表过两篇文章,而相比之下Nature主刊为38.138Cell杂志为28.710Science杂志为34.661


允许我狭义地说说自己的认识:药物的本质是一些质量不一的化学分子(small,bio-molecules),药物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基于生命体的分子间作用(当然如果再追溯本质,那就是原子级的作用了),这种相互作用引发的生物学效应(往往是恢复或维持机体稳态水平),也即是我们称之为药效。所以可以看出来药学类的研究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研究,其涉及的学科门类包括基础化学(研究药物结构和衍生合成的基础),生物医学(研究药物作用对象的基础),计算机(研究设计药物与靶标关系的基础),生物物理学(药物与靶点作用的结构基础和载体基础),甚至是数学(药物作用的空间和动力学基础)等等。

下面是经典的药物研发流程:


当然现在很多药物的发现还涉及到现代表型筛选,但是其覆盖性还没有经典的筛选模式那么全面。有研究者统计了1999年到2013年美国FDA批准的共113例一类新药申请的案例发现:其中78例(45例小分子,33例大分子)是通过经典的靶标筛选的方法获得,33例未经过靶标筛选获得,33例中有25例是基于现有药物经化学方法改造发现的新药,另外8例为表型筛选获得。


抛开现代的一些新药研发手段(你会发现这就是我们药学院课程里所欠缺的),基于传统的药物研发的模式,我把现在我们药学院开设的部分课程作了一个不完全规类(这将会告诉你哪些课程在经典药物研发模式中是极其关键的):


   事实上,很多课程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都发挥很大的作用,有些课程甚至贯穿整个研发和开发阶段。图示中主要突出以该课程为主导的阶段。

以上的数据只是想说明药学类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本科课程的书本,例如现在药物研发领域最火热的名词:anti-PDL1类药物,mAb类药物,ADCs类药物,包括临床上用于治疗疾病特别是cancer的相关技术(虽然不是直接应用的药物)例如CAR-T免疫治疗技术,CRISR-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疗法等等,这些在书本上是目前不可能出现的,学习书本之外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学科的了解和认识,在这里顺便给大家推荐几个学习的网站和工具:

关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研究进展的学习:

1.生物谷官方网站:http://www.bioon.com/

2.微信公众号:医麦客,生物探索,科研圈,BioartNature自然科研

3.Lecturio生物医学学习视频网站:https://www.lecturio.com/en/all-courses

关于药物小分子的学习:

1.化学空间:http://www.chem-station.com/cn/category/chemists

关于药物(小分子,大分子)研发相关的学习:

1.微信公众号:药明康德

2.Nature review drug dicovery杂志网站:http://www.nature.com/nrd/index.html

关于文献查阅检索的学习:

1.百度学术,谷歌学术,微信公众号:弗雷赛斯

2.如何阅读英文文献:施一公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5e079401010xyf.html

二、远离舒适环境,建立一个自己的学习方式

达则幸之,不达则勉之,这个过程你会学习到很多。

珍惜学习机会,任何一个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都是有限的,但除此之外,你自己可以去开发任何你想获得的学习资源,例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校长论坛,特邀报告,诺奖中国行等系列,不局限于本校);主动联系你感兴趣的教授聊一聊(不局限于药学院,也不局限于本校);主动阅读和学习感兴趣领域的外文文献;甚至火车上遇见一个物理专业的人,你也可以跟他一起瞎扯哲学。总之,就是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印象最深的是大二上学期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诺奖得主Paul Nurse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也参加过其他诺奖得主的讲座,但这是印象最深的一次,以前也一直觉得诺贝尔奖这个名词离我们很远,直到15年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后,真是极大地提高了国内自然科学尤其是药学研究者的信心和自豪感,不论大家把这个功劳归属于传统中医药还是现代药学研究技术,都是值得国人骄傲的)。Paul报告内容是关于细胞增殖的,但是具体讲什么完全不记得了,但现场听众只给这位老人家留了“巴掌大小”的活动空间实在是震撼了我。


图为Paul在天医隆德报告的现场

一些行业大家的偏人文类的报告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三上学期参加的免疫学家巴德年院士关于《推动健康中国,医科大学及其医学生的使命和作用》的专题讲座,非常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巴老对医学生的“科学脑,勤劳手,人文心,世界观”的四条寄语。


图为巴德年院士(讲台右)在天医隆德的讲座,姚智书记(讲台左)为主持人


最近三月份和小伙伴一起去清华大学聆听了DNA双螺旋结构解析者之一,James Watson的演讲,同时也瞻仰了诸如施一公(清华生科院院长),饶毅(北大生科院前院长)还有杨振宁(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等大佬的英姿。当时我和小伙伴并没有报名成功,也没有所谓的会场劵,但是还是死皮赖脸地等到嘉宾入场以后找到一个内场座。Watson的演讲全程很大一部分我是听不懂的,只能勉强听懂其关于书本、家庭背景介绍部分,其关于剑桥和哈佛之后的经历压根没听懂(可能是自己英语听力水平有限,加上Watson年纪也大了,说话确实很随意)。但众所周知,他和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1953发表的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900多字的Nature,迎来的却是生命科学的历史性节点。

   任何讲座都是由其独到的魅力的,千万不要局限与自己最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我来说这是我的学习方式,所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图为施一公(讲台右)对话James Watson(讲台左)图中左下角为杨振宁

三、关于文献和聆听学术报告

   学习初期掌握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查阅中文文献,掌握文献查阅技巧,养成文献阅读习惯;学习中期尝试用pubmedscisciencedirect等外文数据库,并开始接触外文文献;学习发展期开始接触归纳专业领域的研究分类,并关注各大类别的研究动态;学习提升期开始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随时关注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虽然各类学术报告很多,但实际上有一个大致的分类:

1.鸟瞰型的overview。基本上作报告的人都是领域的大牛,大boss,或者受人敬仰的前辈,他们的报告几乎是与一个领域的整体发展有关,不会涉及很多自己课题组的实验报告,基本只是总结和综述,这类学术报告非常有助于提高自己对一个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了解行业最前沿的进展,属于鸟瞰型,例如生命科学如果是施一公,饶毅,邵峰,鲁白,颜宁等这样的大家的报告,肯定不会错过。

2.专题报告型的presentation。报告人通常是某科研单位院所的PI,报告人会对某个学科的某个方面进行细节化的报告,特别是会涉及自己实验室工作的汇报(通常此类汇报人是在领域响应期刊最新发文的作者之一),报告会具体涉及到某一问题的提出,背景,问题的解决方法,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等,常见于各类学术会议和论坛。

3.互相讨论型的talk。此类报告通常是在组会或者是一些workshop中出现,形式不会特别正式,往往是随意提出一些实验进展和结果,常伴随讨论交流甚至是争辩,类似于“头脑风暴”型的talk

三、关于未来方向的选择和研究生方向

我觉得找到自己兴趣和未来的方向的方式无非有两种:

至于是否读研或者你想不想读研,这个因素真的很多,所以建议你特地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将我们的职规课里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决策平衡表”作为选择的参考:



   简而言之,基于你目前成型的备选选项如读研、考公务员、企业/公司等选项作为选择一、选择二、选择三,然后在每一项下面的考虑因素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加权。例如,如果你比较看重收入,那么其加权可能是4倍或者5倍,以此类推,然后根据你自己的认知在每个选择项下依次打分(1-10分),优势为“+”分,劣势为“-”分,例如,读研在收入上是劣势,并且劣势明显,应该“-”分,根据自己的认知认为,应该“-7分,以此类推。根据最后加权总分,判断最优选择(文末附该表下载链接)。

关于读研方向选择的问题:研究生方向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任何局限性的,从药学跨考到金融,政法类的大有人在。

在本学科即药学一级学科下可以选择的二级学科(即研究生专业)有:

招生专业名

所属门类/领域

所属一级学科/领域

[078001]药物化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02]药剂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06]药理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04]药物分析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03]生物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00]药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Z2]临床药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Z1]化学生物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21]临床药学

07理学

0780药学

[078020]化学生物学

07理学

0780药学

至于各个学科的介绍和从事的相关工作,大家不妨找找该专业的学姐或者学长了解一下。

五.属于你自己的story

希望各位学弟学妹,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感觉失落的时候,别抱怨他人更别抱怨社会,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一点问题都没有,问题往往就出在自己身上。重新认真地审视自己,站起来面对才是你应该做的,任何困难都是纸老虎。

   最后,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我亲爱的室友,感谢药院各位师长,感谢在天医遇见的每一个你们。纵然故事的结局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但这四年的时光应该是人生最难以忘怀的。长路漫漫,但愿每个人都平安顺遂,会在远方为你祝福。

文末推荐大家一本书: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这是一本关于命科学的科普丛书但我觉得同时也是一本值得一名药学生关注和学习的科学图书(毕竟作者就是某外企的医药顾问)。书中关于药物的前世今生甚为精彩,也介绍了例如辉瑞、默克、礼来、诺和诺德、Genetech等公司发家史;同时预见了药物研发从小分子化学药到基因技术与生物制药的革命。

文章撰写:谭加兴 部分内容审核:王银松教授

参考资料:

排名资料:

武书连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1219854

中国校友会网官网:http://www.cuaa.net/

新药研发流程参考资料:

https://jcr.incites.thomsonreuters.com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网站:http://www.nature.com/nrd/index.html

文献资料:

Lombardino J G, Lowe J A. The role of the medicinal chemist in drug discovery |[mdash]| then and now[J].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4, 3(10):853.

Eder J, Sedrani R, Wiesmann C. The discovery of first-in-class drugs: origins and evolution[J].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4, 13(8): 577-587.

王月华, 杜冠华. 现代表型药物筛选——药物发现的有效途径[J]. 中国新药杂志, 2016(4):395-404.

综述资料:

关于学术报告综述自:中国科学报-戴世强-“怎样聆听学术报告”

药学类研究生专业分类引自:中国教育在线:http://kaoyan.eol.cn/html/ky/zy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13557-1064794.html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16 王秀玉 王安良 董江红 黄永义 梁劲康 樊采薇 李颖业 黄育和 梁洪泽 彭贯军 周长华 吴仁智 万润兰 shenlu biofans xiaoqil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