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釉砂是一种以石英颗粒作胎、表面有釉的特殊陶瓷制品。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釉砂是玻璃的先驱。我国中原地区的釉砂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相比西亚地区晚了近3000年。中原地区突然大规模使用釉砂,暗示其制作工艺可能源自西方;但是,西方的釉砂技术何时何地传入中国,目前还缺乏有力证据。新疆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该地区出土釉砂的科技分析,将为中原地区釉砂制作技术的来源提供关键线索。
我们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上海光源同步辐射显微CT,分析新疆哈密地区亚尔墓地出土的早期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千纪)釉砂珠(图1),获取显微结构和化学成分等信息,揭示了这些釉砂珠的制作工艺和可能产地。
图1 新疆亚尔墓地出土釉砂珠样品
综合前人研究和考古学背景,提出釉砂制作技术的传播路径——釉砂之路,从新疆经甘肃到达中原;说明早在西周,新疆与中原王朝已有密切联系。釉砂制品自西向东的传播,不仅仅是物品的传播,更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是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和互学互鉴的重要体现。同时,西周釉砂不是中国本土玻璃的先驱,这与其他三大古文明的历史截然不同,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本研究是首次对新疆地区出土釉砂珠开展科技分析。显微CT分析表明(图2),珠子成形方法为内芯成形法(core-forming),上釉方法存在施釉法和起霜法。成分分析表明,该批釉砂珠中绝大部分样品的釉属于富钠的助熔剂体系,说明这些釉砂可能从西方传入或者其制作工艺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图2 新疆亚尔墓地出土釉砂珠的显微CT照片
与我国中原地区、埃及地区、两河流域及印度地区的釉砂成分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考古学背景,我们认为釉砂应由中亚地区传入新疆,经天山廊道、河西走廊最终流入中原。异域釉砂传入中原后,西周王室的工匠们借鉴当时发达的原始瓷工艺,很快进行了因地制宜的仿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成分体系的釉砂制品,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利用高温技术制作珠子,这也是中国陶瓷史上首次使用铜作为釉的呈色剂;同时,釉砂珠的功能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从平民的日常装饰品成为西周礼制中组玉佩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不仅探讨了中原地区釉砂技术的来源,也为史前丝绸之路提供了新证据。
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所认同的,与陶器类似,珠子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字母表”;古代珠子的研究能为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提供丰富的信息。利用自然科学手段开展分析,有助于深入揭示珠子蕴含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从古至今珠子都是不同人群的重要装饰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强调“民心相通”,因而珠子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