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重哀悼万人学者杨合教授,享年54岁
喻海良,2016-09-28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今天上午在忙实验,中间休息期间,微信中一个朋友给我留言,中国塑性加工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杨合教授因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享年54岁。
一时间,不知道是不是该把剩下的实验做完,还是应该停下来,写这篇博文。英雄惜英雄,刚刚给一位好朋友留言,他说“他的事,让我一上午不知道做什么,也不想写东西,太亲近,太熟悉的朋友,我很少掉泪,今天也忍不住流泪。他这个人很拼,也很固执。”
杨合教授是中国塑性工程学会上一任理事长,是我们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他1979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3年、1986年获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于1990年博士毕业,1992年成为西北工大教授,1994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评上长江学者,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在2015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他在塑性加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lasticity和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他成为ICTP国际会议(号称塑性加工领域的奥林匹克)常务理事及执委会(中国2人、英国1人、日本和德国各3人、美国1人等共14人),是Journal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编委。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团队)。已培养出博士(后)、硕士90多人,其中,多人获国家杰青青年基金、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航天十大杰出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银优博及陕西省优博论文奖……
我第一次和杨合老师接触,是2009年我博士刚刚毕业,前往参加中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当时,我的博士导师刘相华教授领着我来到杨合老师面前,“你不是想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吗?首先就必须过了杨合教授这一关”。虽然那还是2009年的事情,但是,期间的对话我依然记得很清楚。当时,杨合老师对刘老师课题组的工作进行了褒奖,在2008年,刘相华老师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杨老师还以为这个项目是我做的,后来向他解释,我做的是另一个课题。当时,他表示,他是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专家,如果写的好,会推荐的。当然,我的博士论文最终没能入选。在那一次会议之后,我第一次查询了杨合老师的简历,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在90年代,那个教授评选难度和现在杰青评选一样困难的年代,他30岁就评上了教授……
在2014年,我到日本参加ICTP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of Plasticity),我们塑性工程领域最顶级的国际会议。被邀请在这个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我自己就感觉到很是幸运。然而,在这次会议上,杨合教授作为大会嘉宾做大会报告,足见他在塑性加工领域的杰出成就与影响力(杨合教授此次获邀作大会报告,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在国外举行的ICTP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杨合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在航空航天难变形材料复杂构件高性能轻量化精确塑性成形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这标志着西北工业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下图为参加ICTP国际会议的中国代表,站在最中间的就是杨合老师。我虽然是参加这个会议的澳大利亚代表(其他还有LongHui老师是谢菲尔德大学教授),也参与这一次合影,我站在李明哲老师(杨合老师左手边第一个人)后面。在这一次会议中,我多次与杨合老师交流。他笑着说,他经常会看我的博文,并对我博文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支持的。后来提到我的博士导师刘相华教授,他说知道刘老师的事情,并对刘老师个人也是非常佩服。期间,他还向我传授了很多国际会议的“秘密”。
2015年10月,我应邀到中国合肥参加全国塑性工程年会及全球华人学术年会,在会上我做了一个大会报告。这次会议,杨合老师是负责人,这是他任全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组织的最后一次活动。大会中,我多次和他进行交流。特别是在大会午餐会的时候,我表示有机会去西工大去学习交流,他建议我11月之后。由于时间安排不便,后来西工大之行至今未能够成行。在第二天,会议主办方把我的报告安排在会议的最后一个报告,杨合老师由于西工大有紧急事情,于早晨乘坐飞机赶回西工大,他没能看我做报告。我当时表示十分遗憾,并希望他能够留下来,看完我的报告。他说,我报告的PPT他早就看过了,内容很不错。第二天,他在回西安之前,特意走到我面前,预祝我报告成功。在这次大会,为我主持的就是杨合老师的高徒,詹梅老师,她现在是国家杰青获得者,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有时候,看到西工大塑性加工的团队,虽然现在杨合老师去世了,但他在位期间培养了大量的接班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把杨老师的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朋友圈一位朋友给我留言,上一个礼拜还收到杨合老师的邮件。而我,还依稀记得杨合老师离开合肥之前,眼中似乎还有很多话想说。而今,在此作为塑性加工领域的一分子,向杨合老师的家人、亲友问好,希望杨合老师在天堂安好。
杨合老师千古。
杨合简历
杨合,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和“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曾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评审专家组专家(副组长)、国家基金委十三五规划“高性能轻量化精确成形制造”领域负责人;制造领域国际期刊MFR和《塑性工程学报》副主编,JMPT、《机械工程学报》、《航空学报》等12个期刊编委;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或委员、4个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或委员、7个973项目专家组专家;塑性加工顶级系列会议ICTP常务理事会理事、中德“材料成形研讨会”主席。
1979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3年、1986年获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于1990年博士毕业,1992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杨合教授从事高性能轻量化构件精确塑性成形研究,这既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的重大需求,也是材料成形研究的国际前沿和难点。他20多年来潜心研究,发现了主动调控和利用不均匀变形发掘材料变形潜力,变“害”为“利”的效应和机理,突破了塑性成形理论。发明了局部加载实现高性能轻量化构件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的关键技术,开发出成套工艺规范、模具装备和技术体系,突破了航空航天关键零构件的制造成形技术瓶颈,显著提升了我国塑性加工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同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成为第一个受邀在国际塑性成形领域“奥林匹克”盛会—国际塑性技术会议上做大会主旨报告的华人学者。
杨合教授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等重要课题50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00多篇,SCI收录230篇,EI收录300多篇,其中,在塑性成形领域TOP1期刊IJP发表论文7篇,热制造领域顶级期刊JMPT 47篇;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做大会或特邀报告55次,被国际著名学者Tekkaya、J.Lin等院士在IJP等期刊上正面他引3000多次,高度评价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等。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项,软件著作权2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团队);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二等奖5项,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突出贡献奖、ICTP最佳论文、ESI高被引论文,IJP等的亮点论文37篇次等。
杨合教授始终以优秀教师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教学中注重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科研最新动态相结合,将科研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保持与学科发展同步。杨合教授坚持对学生从招生、教学、开题、过程检验、论文修改、答辩PPT制作、总结成果发表等全过程进行悉心指导,同时在生活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杨合教授要求自己不断学习、随时学习,造就了渊博的知识以及严谨务实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深邃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开阔的思路、持久绵远的追求、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极其负责的态度。所形成的“严谨、创新、发展、卓越”的科研文化,使他的学生终生受益。培养的博士、硕士中,获得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20余人次,为业界培养领军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