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的循环定义问题
一般而言,概念的循环定义系指用于定义某词语的物件(或用于定义此物件之物件)最终需要用某词语本身来定义的情形,是一种循环论证。循环定义无法产生新知,如果读者没有事先理解用于定义某词语之词语的意思,就无法理解这些词语。因此,循环定义一般被认为是一种逻辑错误。
例一:
坏人就是做坏事的人。
坏事就是坏人做的事。
若读者既不知何为坏人,也不知何为坏事,则无法理解两者。
例二:
桃树就是会长出桃果的树木。
桃果就是从桃树长出来的果实。
例三:
一公斤 (kg) 原指“于标准压力和最高密度时,一升水的质量”,而压力的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 (N/m2) ,牛顿即“使质量一公斤的物质产生每秒平方一米的加速度的力” (kg•m/s2) ,返回定义本身。结果一公斤转为由国际千克原器的重量去定义:径高同为 39mm 的铱铂合金圆柱体。
破解循环定义的方法可以参考数学的办法:公理其实是约定;定理其实是定义;逻辑真理也来自约定;在此基础上,通过递归、逻辑演绎和数学归纳法,得到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生态保护理论”看来,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悬空概念”,以五官直接刺激建立起来的“基本概念”为起点,构造出自然平衡、接地良好的概念系统。
循环定义常被认为是定义谬误,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实践循环定义,尤其是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使用循环定义的方式来解释概念。有趣的是,在多数情况下,交流双方通过循环定义达成了彼此满意的交流效果。对于这种现象,“生态保护理论”的解释如下:我们使用的每一个概念符号标签,通过其形状和读音,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实际上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关联着接地良好的“基本概念”。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使用的每一个概念符号标签都与一些“接地概念”发生关联,所以,都会产生有意义的“涌现”。只要交流双方的成长环境类似(有相似的神经网络系统,能产生相似的“涌现”),哪怕交流形式上使用了循环定义,交流双方一样可以实现良好的交流。
通常,一些“悬空概念”通过互相解释,形成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集合,产生一个相对封闭的稳定的“涌现”(本文把他们称为“悬空概念循环群”),这些“涌现”也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特点(不会产生大范围的“干扰噪声”,不会使大脑亢奋不安,所以不会被遗忘机制捕获),通过神经网络反复刺激,也可能会发展成为神经网络结构静态模式,意识也可能会把它们当作接地概念对待,但由于它们本质上是不接地的,所以无法真正理解,无法在创新中做贡献。基于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避免学生产生和建立“悬空概念循环群”,防止它们白白消耗神经网络资源,从而破坏创新能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