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基础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eculture 语言理解&知识表达

博文

教学与研究:世界逻辑日从融智学视域来分享一个石破惊天的发现

已有 1074 次阅读 2024-1-14 20:19 |个人分类: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与研究:世界逻辑日从融智学视域来分享一个石破惊天的发现(清华大学雨课堂纯音频)

邹晓辉 双融共赢 2024-01-14 

2-洪堡的理念:教学与研究_00.png2-洪堡的理念:教学与研究_01.png2-洪堡的理念:教学与研究_02.png

各位中午好!这里,我们是同步在清华大学雨课堂来讲,和在腾讯会议室同步直播,大的PP t在清华大学课堂可以见到,如果用电脑就用这个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教学与研究

副标题是:

洪保的理念,大学完全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务实性人才,

我们是作为清华大学线上课程即雨课堂,从融智学的视域来解读名家经典。今天正好赶世界逻辑日就特地在此公布一个新发现,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这里是邹晓辉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现在来看一下。

我们今天的开场白是针对世界逻辑日特此公布一个新发现

我们来讲解一下,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人类认知思维所遵循的形式推理。可以肯定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化性质本质(类)。特别打了括号,强调这个类的推理过程,它是一个类的推理过程,而且是纯形式的这种推理过程的记录,可以大跨界的理解级各类学科知识的内容实现形式化表达

学大跨界的视域得出的结论  

特选今天世界逻辑日在此公布。

这句话可能要下点功夫才能理解,它有几个要点。

我们人脑的思维是由语言和心智结合的。

我们看到的世界,从融智学来讲,就是从物理的世界即我们看到的对象化的世界,和我们那个语言的行为来表达,把我们的内在的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人和人之间怎么沟通

在很早以前,在古希腊的传统当中,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他就碰到了语言的歧义。这个学园有时候争论很麻烦。到亚里士多德这里,他做了一个形式化的推理过程。这个推理过程,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所以说,我们就从

第二个要点来展开,就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范畴,它有十个范畴,一加九在他的这个工具论里面特别讲了。 

首次尝试从文法抽取可形式化记录表达的逻辑判断词。就是谓词主词就是主语主谓结构的一致性是一个语法形式。但是在逻辑学,形式逻辑的创立之初,他也不知道何为逻辑学。因此,他时而叫形而上学,时而叫工具论,他自己也讲不清楚。但是。他就做了这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主谓一致的文法约束机制中,是西方语言的特点,他在这个特点当中,从自然语言抽取出系动词,或者叫存在动词

to be,to be something, to be somebody。be动词是系动词。这个Be又翻译成存在,哲学里翻译成存在,一个单词Be有两个含义

当然我们这里讲Be是用英文表达的。在古希腊语,它是用古希腊的语言,各国都用不同的语言,但在整个在西方语言当中它是这么一个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隐含的,在古希腊时期,我们过去的观念当中,在我的头脑当中一直是认为亚里士多德,包括很多专家都这么认为,即他的逻辑和语法是混在一起的。今天公布的新发现,要想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做了一项工作,他这个工作是什么意思?他是把这种文法的形式化的记录用了一种逻辑的形式。我们当它作为系动词来判断的时候,它是一种逻辑判断。而当它是作为一种存在动词来表现的时候,它是对它的语义的表述。于是,西方的古典哲学为什么后面有语言转向

追到根上,就可以看到这里,进而也就凸显了二歧性,也就是说二歧性是多歧性的一个基础。由此可以说,自然语言歧义性和多义性

必须配合可形式化的逻辑推理,才能凸显出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石破天惊的大发现,其中,蕴含所有类型的悖论及其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逻辑上的很多自相矛盾很多悖论从类来讲就一个,它只是在表现形式上面千变万化。同样,我们对它的多义性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千变万化的

核心,简化到它,从形式逻辑角度来讲,它就是二歧性

如果没有歧义,它就一直往下走了,所以,到今天计算机发明以后,它在这个问题上,它整个就是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整个就是完全不一样了。这个过程当中,它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它就是今天的发现,也就是说,我们长期以来2000多年一直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文法和逻辑不区分的方式。现在回过头来看,从融智学大跨界的视域反观,发现:亚里士多德他是在做一种努力,他是试图以形而上学的方式以工具论的方式,把逻辑和文法区别开来,但是,它很难区别,因为,在那个年代对语言的研究没有达到科学的层面,对语言的现象吃不透的。后来2000多年以后,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这都是200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语言是个系统,是一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系统,它是一个逻辑系统。它的这种表达的形式又是一种言语行为。但这种言语行为,它是有心理活动的内在的过程甚至是外在的这种言语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讲的知情意行与个性,从认知的角度,它是文法和逻辑,或者叫语法和逻辑,它是并行的。本身又存在着形式上的二歧性,形式上的区分,是逻辑的形式,还是文法的形式?也有一个二歧性,于是在里面嵌套了一系列的二歧性。这个问题,所以说,我们今天,在今天开始说:它是一个石破惊天的大发现,也就是这样,就追到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思想,和它们对世界的这种认知,这么一种复杂性给呈现出来。所以

第三,我们就特别提示:二歧性,为后来的二值逻辑,也就是数理逻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就蕴含了二值逻辑本身也必然存在逻辑悖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二选一,多选一的一系列组合变换形式的核心基础,最重要的是二值逻辑二进制之间存在和而不同的形式化符号体系组织基因。由此深入即可理解融智学早期定义的单一集合与分层集合的形式化演绎体系的序位逻辑关系及其结构变换不仅限于演绎逻辑,而且已延伸至完全归纳过程,进而就必将进一步推动各种进制的转换的联动函数应用的发展推广普及的全过程,推广普及,就涉及到广义语言,广义双语和广义翻译以及广义解释,这样,我们今天的开场白这一段话,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后面我们在课程中讲解当中会逐一展开它

我们来看为什么不能说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是逻辑。

为什么不能这么说?都用了一个逻辑词语logic。我不管怎么解释古人怎么解释哲学怎么解释今人怎么解释,形式上logic就是逻辑这么一个单词。

当我们加了一个定语形式逻辑和加了另外一个定语辩证逻辑的时候,它的含义已经变了。这就是我说为什么不能讲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是逻辑。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悖论,你注意,隐含超级悖论,逻辑学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人类的语言无处不存在悖论无处不存在二歧性。因为语境变了之后,即使是同一个词的含义也就随之而改变了自然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因此,在思维形式上来看多义性及多奇性二歧性是其基本形式逻辑,谓词逻辑,数理逻辑等价性就在于它们的二歧性判定,这一判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同一个大类。

如果粗放的认为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都是逻辑。这本身就缺乏辨识能力,缺乏认知能力,为什么这么讲?这个巨大的悖论是嵌套性的,它把人们的整个搞糊涂了。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如果硬要用logic这个词的话。因为,形式和辩证之间存在区别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分属不同的类。逻辑强调的是类。当我们阐述一个演绎推理,一定是要在同一个类或者是在类与类之间的转换,要把这个路径形式化描述,这边就展开看我们这边这个图展边看我们这边这个图将会多次出现。那么这个图是我们2003年开启本硕博融智学讲席,并在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时候的第二节言和语的形式化理解,它是《融智学导读》和《新版融智学》第一章和第11章结合的细化升华。它涉及到三个理解模型是understanding model A and understanding model B and understanding model C,这三个模型是三类孪生图灵机

通过图灵测试三类孪生图灵机是什么概念,这里,已造出了全球语言定位系统是广义双语即算术和语文算术把二进制,十进制乃至P进制打通了;语文把汉语、中文,和汉字汉语,中文和英语和其他语言,也都打通了。在调用语言的全球语言定位系统过程当中就产生全球知识定位系统,这是人的语言;那是机器语言,我们讲了单一集合,分层集合,你看:01单一集合,兴奋抑制单一集合,开和关单一集合,是不是,即第一层分层集合只有零和一两个基本元素,第二层有00,01,10,11,第三层零零零等等,如此类推

这是一套形式化体系,这套形式化体系和单字双字三字到多字系统是异曲同工的,它们是等价的,只是形式体系不一样,只是它们的文本不一样。但是,人们调用它的过程当中的思维路径机器重用过程的算法路径等价的。可以同步进行的。这是一个近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的设计,而且是给出了样板的。见封面的原理图结构图以及功能图2-洪堡的理念:教学与研究_07.png

我们继续往下,走到下一页。我们讲到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今天是word logic day:The ability of thinking is one of the most defining features of humankind. 

世界逻辑日:思考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不同的文化中,人性的定义与意识、知识和理性等概念有关。根据西方经典传统,人类被定义为“理性”或“逻辑动物”。逻辑作为对推理原理的研究,在历史上被许多文明所研究,自其最早的表述以来,逻辑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逻辑学与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关联,但是公众对逻辑学的重要性知之甚少。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联合宣布世界逻辑日,旨在引起跨学科科学界和广大公众对逻辑的思想史、概念意义和实际影响的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143-1417902.html

上一篇:实践出真知:类(理论观点);例(实际示例,含个例和群例及其应用场景)
下一篇:终身学习持续赋能体验中心的愿景和使命:如何持续兑现社会经济价值?
收藏 IP: 113.74.9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