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基础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eculture 语言理解&知识表达

博文

全球语言定位系统(GLPS)-融智学即大跨界学问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已有 817 次阅读 2022-4-27 10:47 |个人分类: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全球语言定位系统(GLPS)-融智学即大跨界学问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背景与目的)

如何正确理解全球语言定位系统(GLPS)的原创思想来源?只能从理论融智学的七个汉字和五个范畴以及工程融智学的言和语的关系、结构化数据库乃至应用融智学的八大学问体系再返回到工程融智学的八大形式体系之间彼此呼应的内容与形式的一系列迭交关系的理解来入手。否则,不足以彻底理解它的科学原理和哲学原理以及融智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其目的在于理解自然语言进而再理解广义语言,重点是对语言的多义性或歧义性做人机协同处理,即:建构基于言和语的关系及其序位结构遵循序位逻辑、联动函数和广义双语三大基本定律的全球语言定位系统。

二、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奠定的基础

什么是语言?或:语言究竟是什么?一直困扰全世界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首先索绪尔本人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语言学不像自然科学有非常明确的研究对象(而语言学却没有)。他虽然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但是,并没有搞清楚语言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虽然索绪尔已认识到语言是一个系统(而且与棋的系统非常相似)但是由于语言这个系统过于庞大,致使索绪尔一直没有搞清楚比语言和言语的划分还应该有言和语的划分及其蕴藏的融智学三大基本定律(他那个时代既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更没有专门研究人机关系的系统工程融智学)。他的语言符号及其能指与所指三方面构成语义三角也为融智学提出融智三棱模型奠定了基础。

语言哲学,或者说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弗雷格和罗素以及维特根斯坦等人被数学基础发生的逻辑悖论及其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的问题所困扰,始终没有解开其神秘的面纱。虽然他们已经做了应有的努力。弗雷格探索数学的逻辑基础所遭遇的悖论问题已经让他备受打击。而罗素给早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作序却被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是南辕北辙不知所云即没有真正理解该书作者维特根斯坦的本意。弗雷格则明明白白地说自己不理解维特根斯坦论著的含义。但是,弗雷格关于语言或符号的意义与指称,早期维特根斯坦的世界、思想和语言,分别也都构成了奥格登《意义的意义》里所属的语义三角。显然,它们也都为融智学后来提出融智三棱模型奠定了基础。

晚期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性的理论观点,与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加上索绪尔语言系统即棋的系统的观点等,也都分别为系统工程融智学设计双字棋盘来实现计算机辅助社会人做语言游戏,奠定了基础。

三、系统工程融智学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即语言科学两方面对语言的理解都遭遇如此巨大的理解困难之后,融智学另辟蹊径,从言和语的关系、结构和序位逻辑入手,不仅抓住了汉语中文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立足点即单音节的言,而且还进一步理解了言和语的关系及结构乃至一系列变换和程序蕴藏的规律:不仅有序位关系唯一守恒定律大前提支持的基准参照系,而且还有系列的序位结构及其各自的形式体系(例如字式图表音像立活八大形式体系)共同遵循的同义并列对应转换或相互替代的基本定律及其形式化描述和相应的各个系列的约束条件即一系列的小前提支持的应对参照系。其核心基础是序位逻辑法则和联动函数及其相应的广义文本即八大形式体系在P进制及其内部各类进制数的体系之间相互转换法则直接或间接约束条件下相互转换法则(其解释或广义翻译可在社会应用融智学语境及其相应的约束条件下来实现自然语言理解和进一步的广义语言的理解或专家知识的获取、形式化表达与有针对性地重复调用)。

四、全球语言测序定位系统水到渠成

系统工程融智学分别以二进制数(涉及算术和数理逻辑的符号即计算机人工语言符号及其所遵循的规律或法则)和汉字中文(涉及中国的官方语言即书面汉语及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即言和语的关系以及结构所遵循的规律或法则)为两大类典型实施例,提炼出来其中蕴含的序位逻辑、联动函数和广义双语三大基本法则。

基于上述三大基本定律即可建构全球语言测序定位系统,简称全球语言定位系统(GLPS)-这是大跨界学问即融智学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其表现形式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是,所具有的测序定位的功能却是一致的,均可对自然语言(甚至是八大形式体系的任何一类广义语言)的言和语及其关系和结构做全自动的测序定位(可精准无误地做到软件模式识别)。这也就等于可做到精准无误的形式化理解。从而,为基于系统工程融智学建构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及其蕴含的全球语言定位系统开辟了通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143-1335869.html

上一篇:全球知识定位系统(GKPS):融智学的一项重要应用
下一篇:融智学术语最新解读:简明扼要,承前启后
收藏 IP: 14.123.1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