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yria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ssyrialiu

博文

【绝学系列】之二:亚述学 精选

已有 10803 次阅读 2013-8-29 17:1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定义:(什么是亚述学?)

   亚述学(英文:Assyriology;德文:Assyriologie),是一门研究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及邻近地区(今伊拉克全部、叙利亚和土耳其一分部)出土文献、涉及古代西亚的政治制度、经济、历史、法律(世界最早的法典由此而出)、医学、数学、天文、文学、神话以及艺术等各方面的综合人文学科。它建立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是当时轰动世界的在两河流域的北部——亚述(Assyria)地区的考古发掘的直接产物,因此得名于“亚述”。1851年阿卡德语成功破译,标志亚述学正式建立。(http://ihac.nenu.edu.cn/treatise/yashuxuezaizhongguo.htm)

 

二、什么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死文字,它是怎么被破译的呢?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德文:Keilschrift),是约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由于是用削尖的芦苇杆在刚做完的粘土泥板上压划,形状像“楔子”(wedge),故名。1700年,英国东方学家托马斯-黑德(Thomas Hyde)首先将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三、楔形文字使用于哪些语言中?

   苏美尔语(Sumerian,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阿卡德语(Akkadian)、埃卜拉语(Eblaite)、埃兰语(Elamite)、赫梯语(Hittite,最早的印欧语)、卢维语(Luwian)、哈梯语(Hattic)、胡瑞安语(Hurrian)、乌伽里特语(Ugaritic)、乌拉尔图语(Urartian)、古波斯语(Old Persian)等。


四、楔形文字破译史。(注:下文是作者于2010年5月19日在东北师范大学“硕博论坛”所作的《苏美尔文明重见天日》讲座中的部分内容)

  (一)古波斯语楔形文字破译史

   ●近东考古学之前,人们了解近东历史主要是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著作和《旧约》。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前430/420年)的《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巴比伦I 178-200),色诺芬(Xenophon,前430-354年)的《远征记》,贝洛索斯(Berossos,前350-?)的《巴比伦尼亚志》。

   ●1173年,犹太人拉比本杰明(Rabbi Benjamin of Tudela,12世纪),生于西班牙。经亚述和巴比伦尼亚到达波斯。路过尼尼微和巴比伦。

   ●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路经两河流域和波斯,无记录。

   ●1472年,意大利人巴尔巴罗(Giosafat Barbaro)作为威尼斯驻波斯使节到达波斯,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第一个描述波斯古迹的欧洲人。

   ●1602年,修道士德古维阿(Antonio de Gouvea)作为西班牙和葡萄牙驻波斯使节来到波斯,发现楔形文字,成为向欧洲报道楔形文字的第一个欧洲人。把波斯波利斯错认为设拉子古址(Shiraz)。

   ●1617年,顿加西亚(Don Garcia de Silva Figueroa)到达波斯,第一个正确辨认出波斯波利斯的人。陪他一起到波斯考察的一位画家绘制了许多遗址遗物图,并临摹了一段铭文,未发表,这位无名氏是第一个临摹楔形文字的人。

   ●1616-1621年,意大利人德拉瓦莱(Pietro della Valle)到巴比伦,乌尔,尼姆如德(古城Borsipa),精通圣经与希腊古典著作。1621年他给朋友写信中提到楔形文字,并随意从波斯波利斯的古波斯铭文中抄写了5个古波斯楔形文字符号,此信1658年发表,第一次把楔形文字形象地展示给了欧洲读者。他在其《游记》中还第一次做了破译的尝试:猜测这种文字是从左向右书写的。正确破译第一步。

   ●1626-1627年,英国人赫伯特(T. Herbert)游历波斯,临摹了一些楔形文字铭文,并详细描述了楔形文字。

   ●17世纪后半叶,罗马天主教传教士艾玛努埃尔(Pere Emanuel de Saint Albert)详细考察巴比伦。并带走了几块刻有楔形文字的砖。

   ●1666,1667,1674年,法国人夏尔丹(J. Chardin, 1643-1713)到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及其他地方。

   ●1674-1771年,他仔细研究了波斯楔形文字,确信它们是文字而不是装饰。第一个发表用三种语言文字书写的古波斯铭文的人(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

   ●1667年,东印度公司代理弗劳尔(S. Flower)在波斯的Nocturestand的一块大理石铭文上临摹两行楔形文字,1694年发表,第一次在欧洲用英文发表楔形文字。1700年,牛津大学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教授海德(T. Hyde, 1636-1703)将这两行字收入他的《古波斯宗教史》(Historia religionis veterum Persarum, Oxford, 1700),他称这种文字为“金字塔形或楔形”(dactuli pyramidales seu cuneiformes),是第一个使用Cuneiform“楔形”一词的人。

   ●1686年,肯姆普弗尔(E. Kaempfer, 1651-1716),生于德国,后长期住于荷兰,被视为荷兰人,曾在日本学习植物学,学过汉语。到波斯考察,临摹一段较长的阿卡德语铭文(巴比伦),第一个发表阿卡德语铭文的人。

   ●1761-1767年,丹麦人尼布尔(Karsten Niebuhr, 1733-1815),国王派遣探险队5个成员之一,唯一生还者,精通阿拉伯语,衣食入乡随俗。到达波斯波利斯,临摹11个铭文,发表著作《阿拉伯及其临近国家游记》,此书成为后来格罗特芬德部分成功破译古波斯楔形文字的主要材料。他是第一个绘制古波斯字母表的人。

   ●1793年,法国人德萨西(B. A. I. S. de Sacy, 1758-1838)破译尼布尔临摹的几个钵罗钵语铭文中的“(国王名字),……王中王,……之子,……之孙”的行文格式,直接激发了格罗特芬德的灵感。

   ●1808-1810年,金内尔(J. M. Kinneir, 1782-1830),第一个认为贝希斯顿铭文和波斯波利斯铭文是同时代铭文。第一个发现和描述阿勒万德山(Alvand Mts.)铭文的人。

   丹麦人明特尔(F. C. C. Münter, 1761-1830),认为尼布尔发表的铭文是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第一次发现古波斯铭文中的“隔字符”,读出“王中王”结构。

   ●开始于1802年,德国人格罗特芬德(G. F. Grotefend, 1775-1853),哥廷根的一名中学教师,对东方学从未涉足,在一次酒会上酒话要破译楔形文字。最重要的资料是尼布尔的《阿拉伯及其临近国家游记》中的铭文B和G。之前达到的共识:楔形文字从左至右;经常出现斜楔的隔字符号;第一种可能是字母文字;这些铭文出自阿黑门尼德王朝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其内容可能和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国王有关。利用父子关系,名字符号长短与读音,用希伯来语的读音对应。成功释读了古波斯楔形文字。

   ●其他为破译古波斯铭文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有:丹麦人拉斯克(R. C. Rask, 1787-1832),法国人布尔瑙夫(E. Burnauf),挪威人拉森(Ch. Lassen, 1800-1876)。


   (二)阿卡德语楔形文字破译时期

   ●丹麦人韦斯特加德首先对阿卡德语破译进行了尝试。他把波斯波利斯的“三语文献”中的古波斯语与阿卡德语(“第三种”铭文)进行对比。用一字对一字的比较方法不能解读。另一方法:在《旧约》中找出亚述或巴比伦人名地名,此方法依旧不行,因为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

   ●1843年,瑞典人勒文施泰因(I. Löwenstern)提出“第三种”语言属于塞姆语。原因是《旧约创世纪》把亚述视为闪的后裔。他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论据有偶然性,因为《创世纪》也把埃兰视为闪的后裔,但埃兰语不属于塞姆语。

   ●爱尔兰人欣克斯(E. Hincks),其方法:比较专有名词,替换法,比较形体相似的符号,发音也相同。成果有:发现除表意符和指示符外,每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发现异字同音;解读了“我”anāku与希伯来语anoki相似,推论二者同属塞姆语;发现许多表意符,复合字,指示符;发现有的符号不仅表意还表音;从凯尔波特(R. Ker Porter)在巴比伦发现的铭文与另一篇铭文对比相去甚远但内容相同,分属新巴比伦体和古巴比伦体,发现76个古巴比伦体符号的读音,为这种古体字揭开了面纱。

   ●罗林森与贝希斯顿铭文:25岁,波斯库尔德斯坦总督的军事顾问。学习了波斯语等东方语言。贝希斯顿,伊朗西北扎个罗斯山中的小镇附近,岩刻520米,从底到铭文有104米的人工铲平的陡立光滑的表面。铭文数百行。1835-1847,多次到此临摹,曾是田径运动员。爬到铭文最底部,对于顶部铭文用梯子和绳子,掉在半空。1847年临摹第三种铭文,雇佣一当地男孩,爬过平面到达铭文上处,用木楔锤入岩缝,绑上吊绳悬在空中,用墨拓印字行。列了无数表格,有符号表,读音表,专有名词,动词变位表和名词变格表等。

   ●1851年,发表贝希斯顿铭文全部译文,标志阿卡德语成功破译。

   ●1856年“皇家亚洲学会”,罗林森、欣克斯和法国人奥佩尔(J. Oppert, 1825-1905)独立完成译文,解释大致一样,因此破译被公认,此会议被视为亚述学诞生的标志。罗林森被尊为“亚述学之父”。


   (三)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破译巧史

   ●引子:欣克斯、罗林森和奥佩尔发现在阿卡德语文献中有另一种语言,非塞姆语的。

   ●1869年奥佩尔定名为苏美尔语,源自“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阿卡德语是塞姆语,而非塞姆语的为苏美尔语。

   ●破译关键:古代的双语文献(词典和字符表及语法书)。

   ●难点:非塞姆语,不知属于什么语系;圣经与古典文献中极少描述,人名地名不熟。


五、国内中文版权威亚述学书籍推荐(含普及读物):

   ●刘文鹏,吴宇虹,李铁匠:《古代西亚北非文明》(pdf资源: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038420.html)

    ●拱玉书:《日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pdf资源: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862771.html)

   ●吴宇虹,等:《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拱玉书:《西亚考古史》


注:由于市面上有不少非亚述学作者写的关于“两河流域文明”、“巴比伦文明”的书籍,笔者发现书中存在大量常识性错误误导读者,很多书籍以讹传讹、互相抄袭,错误都是一样的。对此,笔者在几年前曾经与导师合写过一篇书评,详细见:http://tieba.baidu.com/p/1148952865 


                                                                       (刘昌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1158-720707.html

上一篇:【绝学系列】之一:西夏学
下一篇:德语区量子力学大牛们
收藏 IP: 77.1.27.*| 热度|

3 武夷山 余国志 goet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