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简介(8):基于马克思理论视角的评述
骆桢
原文《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评述
——以拉沃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基础>为例》
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报》第19卷
基于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后凯恩斯经济学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马克思经济学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比如都关注总需求与劳资分配的关系;都拒绝边际分配,并认为劳资分配是一个社会过程而非理性优化的结果;都反对过度抽象的理性人假定等。这为马克思经济学与后凯恩斯经济学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提供了基础。但是,两者还存在着不少差异。除开劳动价值论等方法论层面的差异外,马克思经济学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是嵌入到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性分析之中的,因此,马克思经济学有一个完整的图景,而不是像后凯恩斯经济学那样由零散的研究聚合而成。
首先,马克思经济学强调本质性分析,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叙事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本质会展开为多样化的现象。比如,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企业的资本积累行为,是为了生产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利润最大化,因为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下,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占有背后是对劳动和劳动过程的支配。利润是这种权力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因此,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从本质上看,是对这种权力关系的巩固和再生产,这也是自发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于是,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尤其是在根本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中。[1]为了维持该权力关系的再生产,企业除了利润,还会关心诸如工人是否服从管理,投资的安全性以及利润边际、利润率、产能利用率、利润份额、融资条件、流动性指标等。因此,在马克思理论视野下,后凯恩斯投资理论所引入的越来越多的变量,仅仅是不同条件下,资本权力再生产逻辑的众多表现而已。
其次,在马克思理论中资本积累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运动,而不仅仅是宏观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对于个别资本而言,在剩余价值实现之前,还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角度来看,某些企业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就是另一些企业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是生产出来的,同时又必须在流通中得以实现。这意味着,基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来考虑资本积累必须考虑生产的效率、劳资的分配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需求)。而这三个因素恰恰是经验研究中利润率分解的结果[2]。这似乎和后凯恩斯经济学对投资函数的设定异曲同工,但是,两个理论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的认识却并不一致。后凯恩斯经济学更强调需求,也就是产能利用率对投资的作用,虽然也将利润分额引入投资函数,但是,通常将利润份额视作外生给定的参数。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则强调劳资分配是劳资博弈的结果,并内生于劳资之间的力量对比。比如,其他条件不变,劳动报酬占比与失业率负相关,这也被后凯恩斯经济学称为“马克思情形”或“马克思效应”。
因为缺乏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性分析,所以后凯恩斯认为“马克思情形”是一种特例,并认为无任何约束地添加独立变量才是更一般的做法。然而,缺乏劳资分配的内生性,又总会面临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比如短期的稳定性问题和长期中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后凯恩斯经济学也常常会引入“马克思情形”,比如,罗宾逊的“通货膨胀陷阱”,双重调整过程中的所谓“价格机制”,在内生产能利用率向正常产能利用率收敛问题中有斯科特(Skott,1989)等人提出的“高利用率恐惧”,在总需求向潜在供给收敛机制上有斯托克哈默(Stockhammer,2004)提出的利润份额与失业率的正向关系等。
若马克思情形才是资本主义一般情形,则意味着,随着资本积累,增长体制终究会变成利润导向(Bowles and Boyer,1988)。这不仅可以解决短期和长期的稳定性问题,还能通过曲线移动说明经济增长体制在工资引导和利润引导之间转换的机制。但这也可能会产生多重均衡和复杂动态(Dutt,1992;Assous and Dutt,2013),为经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后凯恩斯经济学对劳资关系重视不足的问题在分析技术进步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卡尔多-凡登法则在早期研究中过分强调了需求扩大对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后期虽然引入实际工资等变量,仍然没有将技术变动纳入劳资博弈的框架中。而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中,技术变动是资本的选择,内生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劳动过程的控制,并受到竞争的影响。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仍然可以解释凡登法则的统计现象,因为需求的增长会带来失业的减少和工资上升,资本会通过机器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少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借以维持资本的权威和博弈优势。
由此可见,在宏观经济分析上,除两者的大量共同点外,马克思经济学是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关于资本主义的一般理论,而后凯恩斯经济学则在数学建模、经验研究上有着深厚的积累,两者的结合是经济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1] 根本不确定性是一个后凯恩斯常用的概念。但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不确定性的分析早已存在于马克思的理论中,既有来自于总需求的,也有来自竞争的,还有技术进步带来的。(Shaikh,1980;Crotty,1993;孟捷,2004)
[2] 对应于前文中利润率分解的资本生产率、利润份额和产能利用率。
更多更新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读点不一样的宏观经济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6 1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