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TB11

博文

如何衡量研究者学术影响力的变化 精选

已有 7898 次阅读 2016-11-12 22: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人类从事的各项活动中,从运动到工程,再到科学研究,到达卓越成就的道路永远都不是坦途。在科学领域,很多研究者在作出突出贡献之前似乎都不被人所知。这就使得一方面,我们很难区分出那些具有巨大潜力的学者,另一方面也很难预测突破进展的发生。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对科学工作者学术影响力进行建模,找出一些可以预测的模式呢?Barabasi上周在Science发表的一篇文章试图回答了这一问题。


作者们发现的有关学术影响力的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随机准则”,即一个人可以在研究生涯的任何时间做出最为突出的贡献,参见下图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据


其中每一个红点表示一篇工作,纵坐标是其10年内的影响因子。可以看到Wilczek因为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当Fenn发表其诺贝尔奖工作时,他已经被耶鲁强制退休。


那么作者是如何利用数据进行支持的呢,我们首先从定义出发。如下图


从一名研究者开始发表文章算起,作者定义了一个人的最大10年影响因子c10*和平均10年影响因子c10-*(除去最大值)。然后作者根据c10*的大小,将调查的研究者分为高,中,低三种影响力群体。


如果我们统计对应的c10*发生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它几乎是一个平均分布,见下图。也就是说每个人最好的工作可以在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刻发表。




当然这仅仅是数据的统计,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对每个人科学影响力进行建模,也就是说一人发表文章的数目,时间,和文章影响因子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通过以上数据,已经可以把时间这个变量拿掉了。接下来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是每篇文章(不管是谁发表的),其c10都满足同一个独立分布(用p描述),那么当然一个人发表的文章越多,其最大影响因子越大。作者将其命名为R模型。不过很遗憾,R模型不能重现数据的结果,见下图蓝线。



于是乎,作者又提出了所谓的Q模型。即一个人发表文章的c10跟这个人的能力(Q)有关,需要一个rescaling factor。加入这个factor之后,模型和数据明显吻合的更好了。而且其发表文章的数目N,个人能力Qp之间的协方差为




这说明发表文章数目和个人能力之间,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这篇文章总体还是相当简单的,能上science估计还是Barabasi的功劳。其实验室的文章速来良莠不齐。不过该文考虑的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对相关管理工作或许有所启示。随之而来也有很多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年代的影响力pattern是否也有所不同,跟奖励机制有什么关系,等等。现在中国已成论文大国,不过论文数量和影响力间,似乎没有那么好的联系。


参考文章:

R. Sinatraet al., Science354, aaf5239 (2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27304-1014410.html

上一篇:基因治疗,从学术界到工业界
下一篇:消逝的美国梦
收藏 IP: 222.29.112.*| 热度|

3 章成志 蔡宁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