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xum

博文

我国安全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已有 4994 次阅读 2013-9-16 15:51 |个人分类:HSE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发达国家, 差距, 安全管理

我国安全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30916     李健

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100多年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化目前尚处于中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快速发展、和与之并行的事故频发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所处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可借鉴他们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缩小差距,少走弯路,这非常有意义。

仅从安全价值观、安全管理方法方面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确实有许多不同之处,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安全价值观差距

1安全理解:我国一般是指工作场所里“不出事故”即为安全,事故是指重特大事故(即事故调查中定义的),发达国家的安全理解是不仅“不出事故”,即使跌倒受伤、因病、因伤而损失工时也不算是安全的,除了工作场所的安全,他们的安全还包括工作场所之外的安全。

2安全目的:我国强调安全主要是“生产”安全,发达国家则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突出人的职业安全与健康。

3安全主体:我国强调“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忽视员工个人的作用,而发达国家则强调员工个人“我”这一安全主体。

4安全理念:我国安全理念繁杂、不好理解和把握,如安全生产、安全第一、四不伤害等理念,发达国家安全理念更单一、更容易理解——“你”就是自己的安全管理者、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5安全管理:我国安全管理的定义比较模糊,也不好操作,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很清晰、具体,安全管理就是“行为安全”管理。

二、安全管理方法差距

1防止人员误操作的方法:我国更重视采用技术手段(如过分强调本质安全、工艺安全等)来防止人失误;发达国家更重视采取组织手段来强化管理。

2对人员失误的看法:我国安全管理对人员失误(违章)造成的事故,一般靠曝光和考核处罚,这样的方式会导致隐瞒事故、事故原因失真;而发达国家一般不使用处罚手段,而是重视搞清楚事故的原因。

3当事故发生时:我国长期倡导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不加选择地鼓励,如发生火灾时,强调如何救火,对人的危险不以为然;而发达国家更重视人员如何迅速逃生。

4事故防范:由于我国理解的安全就是“不出事故”,事故防范的管理重点一般也是重大危险源、重大风险,而对小事故、未遂事故疏于管理和不重视;而发达国家更重视小事故、未遂事故,同样都要备案、分析和管理。

5安全标语与标识:我国比较重视口号式的安全宣传标语,如工厂内到处悬挂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重于泰山”、“遵章守纪难在哪、安全生产为了谁”等等,对安全工作发挥不了什么实质作用;而发达国家工厂里基本看不到这类安全标语,更多的是作业现场里识别危险介质和工艺参数的管道标识、化学品危害分级标识、危险区管理提示等更实用的安全管理标识。

6操作管理手段: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还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安全操作牌(票)制度,存在着许多管理隐患,如一牌多人使用,而发达国家采用的是上锁挂牌(LOTO)安全标准,即一人一锁,管理清晰。再如我国操作监护人制度,管理体现了对人的依赖,而不是客观化、科学化管理;而发达国家除了使用LOTO等管理手段外,更强调个人责任心和“我的生命我自己负责”。

7政府和监管部门作用:我国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式是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地毯式、运动式和非专业的安全执法检查,对管理比较成熟的大企业,效果很小,甚至影响了企业正常的制度化管理;而发达国家人员素质比较高,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比较健全,企业更多靠制度化管理,很少靠别人去监督或检查来开展安全工作。

8预防与末端治理:虽然我国也提倡“预防为主”,但预防工作做的很少,即使做了,质量也不高,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倒是很细致,但事后反思和执行却虎头蛇尾;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预防,他们认为预防的投入远比事故损失和赔偿要少得多,特别是事故发生后,他们严格对照和检查标准的缺陷,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再如,美国化学品安全与危险调查局(CSB)会把典型的化学品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制作成3D动画供给全国化学品企业,为的是预防不再发生同类事故。

……

 

参考资料:

《东北电力技术》——  NOSA在水电厂安全管理上的应用

作者:刘凤学 郭善成 马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725396.html

上一篇:昨又一儿童玩摇摇车被夹身亡——只说不做的恶性循环
下一篇:中美“事故调查”的不同之处
收藏 IP: 119.114.29.*| 热度|

2 罗帆 林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2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