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微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arofresearch 教学无止,教学相长。

博文

读研的心态建设:平衡 精选

已有 4329 次阅读 2021-7-23 18:38 |个人分类:谈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写在前面

————

今天是读研心态系列的第三篇,来说说平衡。上一篇 《读研的心态建设(二):沟通》中我谈到了任何状态下都应保持沟通,读完一定有人不解:这么密切地沟通有必要吗?到底要沟通些啥?这一篇来解决这个困惑。

今天的要点是:读研是个信息动态平衡的过程。

————

沟通只是个形式,沟通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就是互相了解对方,实现信息的平衡。

前面提到,研究生和导师是一个团队合作的关系,团队成员互相了解得越深入越透彻,双方心里越有底,这个合作关系也就越稳固,越有利于形成平等讨论的氛围,从而越能专注在项目问题上,做出合适每个团队成员的决策。

而现实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和导师之间的了解是不够充分的,特别是在读研之初。

想想看,导师的资料一般是公开的,导师的文章、课程、总体学术水平,我们或是能在网上搜到,或是能向师兄师姐打听到。总之,在报考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对导师的基本情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

而导师对学生的所知是比较有限的。无论考研还是保研,一般来说,导师只能通过短短的一两次交谈或者面试来了解未来研究生的情况以作为录取依据。为了争取读研机会,学生自然希望尽可能展示自己有优势和特长的一面。

这种情况客观上的结果就是,导师对自己选择录取的学生,往往一开始都是有较高期待的。

而入学之后,学生从本科转到研究生的生活,一开始要适应环境也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相当的精力进入科研项目角色,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进入状态。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这个不太平衡的开局,导致了后面一定会有一个需要双方调整期待、调整任务量、或调整方向的过程。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共识,即对于双方刚刚建立起的这个小团队的目前所处的状态,可以承担的工作内容和方向等方面大体达成一致的认知这就需要双方的信息充分对称,才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通俗一点说,只有想法一致,才能一起做事

实现这一点,别无他法,只能通过持续的沟通。

所以,在开始读研之初,特别是在决定课题方向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导师对自己已经有足够的了解。我们擅长哪些技术,想要学习哪些技术,我们的兴趣点是基础探索类,还是应用实现类,往长远说,自己大致希望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否考虑读博或未来继续从事研究,等等。

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高。

且不谈和导师沟通,仅仅是想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就需要自己认真审视自己一番,心里对未来有个大概规划。不过既然你能在茫茫网络文海中看到我这一篇文章,相信你是一个平时会常思考的人。当然,还有一个难点,在于在刚读研这一阶段,有很多方面我们还不能有确切的规划,需要且行且看,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不妨直接和导师说明,对于有些方向,自己还没有想好。

为什么要把凡此种种和导师沟通得这么透彻?因为这将有助于导师根据你的情况来量身定制你的课题。

哈,导师哪有空量身定制?

其实不然。大部分的导师虽然在定方向时有手上的课题和经费限制,但是往往在子课题和小方向的把握上,是有灵活处理空间的。如果是较大的课题组,可以选择的具体项目就更多了。导师作为管理者,需要资源优化配置,分配给学生一个没动力做的项目,进展一定不会顺利,这是导师也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你一定要让导师知道你的喜好,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什么样的项目,越早说明越好。

这个过程,就是你和导师之间的信息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信息平衡才能期望平衡,期望平衡才能进度满意,双方开心。 

千万不要自我设限,认为导师给啥项目就做啥,做完拉倒。如果你没有主动给出偏好,导师只能通过有限的交谈来模糊确定你的课题方向,这就错失了根据你的需求去量身定制的良机。后面漫长的几年就只能和自己不那么喜欢的课题打交道,那样不仅自己做课题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也会限制自己长远的发展。 

定课题方向时如此,在之后的项目执行时也如此。研究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问题常常会意外露头,保持沟通,让导师方及时了解,主动去问导师的看法和建议,这样才能达到信息平衡,导师也不会一味期待积极结果,对研究生的进度控制也是很有利的。所以这是个持续沟通,动态平衡的过程。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密切的沟通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只要你读研一天,项目做一天,你都身处在和导师的这个团队中,高效地完成合作的课题需要对进度、想法、现状、困难、预期等等方面尽可能地保持一致这些都是应该实时沟通中应当充分交流的内容。

相信聪明的你也看出来了,这不就是开组会时的那些东东么。

是的,组会的存在说白了就是为了沟通从而达到各方信息和状态平衡创造机会的。

读研的时候,常常见到许多人抱怨导师的想法不现实,或者进度催得太猛了。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其实可以试着想一想,开组会时是否给到了足够的信息量让导师做相关判断。不得不说,很多人没有利用好组会的这个时机,汇报时往往能少说就少说,说也仅限于最近的positive data,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自己近期的状况都不屑于或羞于提及,这种情况下导师的预期往往也是高于实际情况的,需要学生进行纠偏。

而如果你问,组会时没有机会和导师充分地交流相关情况怎么办?

一句话,该说的,有条件时要说,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说。

后记|

其实沟通不光是为了让导师了解学生和项目情况,也是学生了解导师的好机会。沟通是双向的,所以说,这是个平衡的过程,大家自行体会。

<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Star走神观想笔记 (stardaydream)。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9891-1296703.html

上一篇:读研的心态建设:沟通
下一篇:八月,和写作同时发生
收藏 IP: 155.138.156.*| 热度|

8 农绍庄 黄永义 孙颉 郑永军 刘良桂 陆仲绩 李东风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