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吉林大学 王洁)
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07年在国内60多所高校正式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实验性实验计划项目”,并把该项工作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 “要发展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等,在高等教育部分,要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等” 精神要求。结合国家发展纲要及教育部对大学生培养目的的要求,各高校都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给进行了培养大纲的调整。如吉林大学13版的专业培养大纲中大幅增加了各种实践环节,并在原来教育部“创新实验项目”基础上,设立了多种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类项目基金,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生精英杯学术成果竞赛”、“研究生交叉学科资助项目”等
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以高等院校中的课程体系为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多为基础性知识或学习能力,对于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新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专业选修课或个人的课外实践。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课程的实际意义、潜在用途等,近年来课程培养体系中大量增加了实践环节,并以简单的实践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扩展知识体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扩展知识领域、活用技能、提出创新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国内最为普及和认可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早在196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首次为本科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方向,基于较好的资金保障和环境支持,该项模式获得了成功。20 世纪90 年代, 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也借鉴了教学经验相继开展了类似的大学生创新培养项目,并根据其实际院校情况对其培养过程中的细节进行了改革。
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起源于1998 年李政道先生倡导下的“莙政基金”,之后在2007年,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延续和扩展了创新性大学生培养计划。在培养和实施方案上复旦大学采用了“围绕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指导思想。为了初期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复旦大学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明确提供了以下三种途径: 从课程相关内容中寻求兴趣点;从教师处的科研项目中寻找兴趣点;从开放课题库中寻找兴趣点。其中开放课题库由科研教师或根据其他资源更新,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向不同的专业领域拓展。
厦门大学长期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注重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宗旨。作为高素质人才计划重点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不仅作为课外实践环节,更是在校内设置“本科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选修课程, 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2004年该课程成为必修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厦门大学采用聘用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科研基础并热心培养学生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对项目来源,除学生自主设题,厦门大学还采用学校各类实验室要保证向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开放, 为项目研究提供方便。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社会对其学生的评价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这也说明该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在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华中科大早在2008年就与企业界共同创办了启明学院,并鼓励本科生主动实践, 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华中科大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有三种途径和模式:一是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支撑;二是以实际工程需求为导向, 结合学生自身的创意进行创新训练;三是结合课堂教学, 依托课程建设对学生进行创新性训练。具体课题题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导师在研或已完成的科研课题,虽然课题成果表现为高质量,但由于学生只是听从参与其中从而缺乏了自身真正的主导和创新的过程。
吉林大学从2007年“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融入到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通过近6年的实践不断扩大其覆盖面的同时,也不断在改革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项目的组织、评价、管理和实施模式。从2010年至2013年学校相关组织部门就对其审批、评价和组织方法进行了不断地调整尝试,如学院、学部的双重审核至以学院里一审制,到后期13年的项目预扶育再定级等方法。针对项目的评价方法,在2011年也重申以评价学生的能力培养而非关注其产生成果。虽然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学校、学院、指导教师的权益、责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指导文件,学生的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管理空洞。另外,从往年的项目列表中可见,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课题来源主要分为:导师科研方向;学生自主;导师引导下的自主。从成果表现来看,导师科研方向的项目完成质量较好,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知识变成为参与工作的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培养其创新自主能力;而学生自主性的课题,严重依赖指导教师的引导,虽然学生通过自己完成相关项目获得了能力的提升,但其最终成果表现为能力的提升,并不容易体现为论文、专利等具体化的表现。
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国内高校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实验项目组织和实施模式研究,其中以学生为主体,选题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教师的作用和施教模式是其重点。
分析表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课题来源主要分为:课程延伸,教学辅助;科研项目,导师管理;兴趣使然,竞赛激励。但国内高校的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来源主要以导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入学参与科研,感受科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