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IPRC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utin24 交流学术,提升工业工程技术 IPRC联盟

博文

技术交底书

已有 5810 次阅读 2020-1-28 20:03 |个人分类:学术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技术交底书


一、技术交底书的意义:

内容直接影响到对技术方案本身的评估

从而影响到后续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效率和质量

直接影响到沟通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二、撰写要点:

清楚、完整

突出发明点和保护重点。


三、技术交底书应依次清楚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1.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是什么?

2.本发明采用何种技术方案解决该问题?

3.该技术方案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效果是什么?


一种改进型水杯的技术交底书。

示例:

1. Q: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是什么?

    A:一种杯子,使用者持握时容易烫手

2. Q:本发明采用何种技术方案解决该问题?

    A:为了解决烫手问题,在杯体上增加特制把手,并采用特殊材料包裹杯体

3. Q:该技术方案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效果是什么?

    A:持握杯子时更方便,不烫手。


四、不同类型主题专利技术交底书的要求:

1.机械类:产品的发明创造,应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各零部件的形状、构造,以及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并详细介绍该机械产品工作原理;

2. 化学类:化学类产品的发明创造,应详细说明该化学类产品的组分,组分之间的合方式, 组以及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必要时需提供相检测参数 ;

3. 电子类:电子类产品的发明创造,应描述该电子产品元器件、部件,上述元器件、部件间相互配置的关系,以及上述元器件、部件在整个产品中的功能;

4. 方法类:方法类的发明创造,应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步骤构成,各步骤间的关系,工艺参数,以及其它影响因素。




例:

一种能识别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电连接,设置一分流电阻支路,使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当人手同时接触识别电极和手触电极时,使分流电阻并联在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电路测试时,人手只和手触电极接触,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和识别电极时,若被测物带有无危险高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若被测物带有危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管保持启辉,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的同时,方便地区分安危电压,分流支路中仅采用电阻元件,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试电笔第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图2的I--I剖视图。

图4是试电笔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中1.测试触头 ,2.绝缘外壳,3.弹簧 ,4.同心电阻,5.限流电阻,6.分流电阻 ,7.识别电极 ,8.氖管,9.弹簧,10.后盖,11.手触电极,12.绝缘隔离层,1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测试触头(1)、限流电阻(5)、氖管(8)与手触电极(11)串联,测试触头(1)与分流电阻(6)一端相连,分流电阻(6)另一端与识别电极(7)相连。通常限流电阻阻值为几兆欧,为保证人身安全,分流电阻阻值不小于限流电阻阻值,最好取限流电阻阻值1-2倍。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测试触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与弹簧(3)接触,弹簧(3)另一端与同心电阻(4)相接触,同心电阻(4)是纵剖面为E形,其中间圆柱部分限流电阻(5)高于作为分流电阻(6)的圆管部分,使氖管(8)的一端与限流电阻(5)接触时不碰到分流电阻(6),弹簧(9)一端与氖管(8)相接触,另一端与后盖(10)上的手触电极(11)相接触,弹簧压力保证各元件间可靠电连接。如图3所示的环状弹性金属片状识别电极(7)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6)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测试探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同时与平行设置的限流电阻(5)和分流电阻(6)的一端相接触,限流电阻另一端通过氖管(8)、弹簧(9)与手触电极(11)电接触,分流电阻通过弹簧(13)与识别电极电接触,两电极之间设置一绝缘隔离层(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352-1215943.html

上一篇:[转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能被授予专利权解读
下一篇:[转载]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总结
收藏 IP: 125.106.20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