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将从八个方面来讨论:震引(前言);地震预报现状;回顾大震;震前异常汇集;与震共舞12方;地震常识;立法众防;海洋 “哈勃”;地震科技的功与失。
震引
地震带城乡,及时准确的地震预报是那里人类的向往、期待、意愿和渴望。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问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地震能否预报?李四光回答“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著名地学家李四光,是从科学攻关的角度,提出了地震可以预报目标。李四光一直指示地质学家们,艰苦细致地工作,逐步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数十年已过,及时准确地预测和预报地震,地学家们仍难做到。全人类想实现的一个共同梦想,那就是明天能像天气预报那样,预报地震。要想实现此梦,并非一两代人所能及,任重而道远。地学家们责有攸归,义无旁贷,力所能及查明与论证当地大地震周期,阐明地震带上活动断层的潜在危险。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和理想,亿万民众不得不行动起来,人人有责,积极参与震前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的是,人人应清楚地认识到,一切要尽量依靠自我,靠震前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永远是不现实和不可行的。建议主要地震带上各级政府应立法,聘请工程地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周期性地对频繁地震带所有建筑物,进行地震危险性的评估、论证和科学性的分析。认真严谨地做好震前防御与设防,社区与居所迁出并远离地学家论证过的活动断层带,活动断层带临区所有房屋建筑能够抗震达标,这样才是卓有成效的减少伤亡与减灾途径。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应设立执法的震前防御与设防监督机构,方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众志成城。不管是东南地震,还是西北地动,均是各地民众地震灾害的预警。
1997年,《科学杂志,Science》刊登了R.J. Geller, D. D. Jackson, Y. Y. Kagan, F. Mulargia四位教授文章,声称“地震(永远)不能预测预报Earthquakes CannotBe Predicted”,“震前宏观异常不存在”的大作 [2]。但他们认为地震学研究可以,可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在地震带区域,通过大量统计数据来评估,大致将地震活跃期列为30~100年之间,而不主张在几年之内,更不可能在具体的活动断裂带,设定一定级别“长期的,系列地震预测”。完全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估算未来强震导致地面运移数据,设计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大震发生瞬间,迅速测定震源参数,可以促进大地震后的救灾工作,也有助于海岸带震后预警。地震带区域的地震研究,将会极大地造福于民众(Seismology can, however,contribute to earthquake hazardmitigation. Statisticalestimates of the seismicityexpected in a general regionon a time scale of 30to 100 years [as opposed to"long-term predictions"of specific earthquakes on particular faultswithinafew years ] and statisticalestimates of the expectedstrong ground motion are important data for designingearthquake-resistantstructures. Rapid determination of source parameters (suchas location andmagnitude) can facilitate relief efforts after largeearthquakes. Warningsoftsunamis (seismic sea waves) produced by earthquakesalso contributesignificantly to public safety. These are areas whereearthquake research cangreatly benefit the public.)。细究文章的论述,意味深长,值得仔细推敲与琢磨。不过,值得商讨的是:文章论点、论据是否分明?结论正确不正确?往日成果,微不足道?几位专家该不该全盘否定以往地震预测预报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就目前来说,人类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和预报地震,这是事实,但永远也不能预测预报地震,值得怀疑。但愿大作的潜在意图是以全盘否定,杜绝现存的震后“诸葛亮”。作者也期望地学家们和媒体,定要务实,千万别以极少数侥幸地震预警的成功,夸大宣传。地震带上居住的百姓,不把自己的性命安全,建立在他人不可能及时敲响的警钟上。
安全,堪称生命的永恒。人类已步入高科技的社会,越来越期望自己能长生不老,故而每时每刻的安全意识也应放在日常生活的首位。在生活中,应该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安全,平凡的两字眼,可它却又是人泪生命的起源、维护和维持,安全乃是生存的关键。失去安全,等于失去了一切。倘若您是未来的万亿富翁,时刻毫无居安思危意识,一旦灾害来临,就会丧失安全,一切已是幻想。把安全,特别是把日夜生活和工作处所的抗灾抵难事宜,时时刻刻地做好。安全带到身边,快乐就会伴随。
不管明天人类能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地震,至关重要的是,地震带区域城乡应立法,实现所有建筑物能够抗震达标。法定周期性地改善、加固地震带区域上居所、学校和公共设施,提高抗震防范应对能力。
人类早已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事物在发生之前,都会有征兆可寻,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探明当地大震周期规律,也十分重要。抵加拿大深造之前,脑海里已灌注了地震可预测和预报的理念。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地学家们,应经常警告民众,99。99%的地震不能及时预报,居所应抗震达标(Be Ready) 。建议将“国家地震局”改称为“抗震达标局”,将国家投资数十亿/年资金,主要用于查明论证地震带活动断裂,建筑物抗震达标——立法,监管,力争零伤亡的事宜上。抗震达标局——名副其实,经常提醒地震即将发生,一旦发生,就没必要去内疚或自责(Told You So)。思当前大事,谋明天的伟业,每个人应能携手并肩,积极地参与震前至关重要的防御工作。倘若每个人的进取浩气长存,永不自满,持之以恒,所有梦想、愿望和远大理想,就可能会实现。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3];中国100个世界第一发明[4],不曾经也是全人类的梦想? 不就在这种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引导和指引下,先肯定、又被否定、逐渐改进后,完全再肯定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成为现实。这些发明创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的突飞猛进。
地震频繁发生活动带上,生存着的亿万百姓民众,两个选择:一是迁离地学家们查明与论证过的活动断层带中心区域;二是在震前建造好居所,周期性地加固,隔几年经注册工程地震验房专家(Registered EarthquakeBuildingInspector),即建筑抗震达标验收专家,检查居所。呼吁地震带各级政府要立法,彻底杜绝中国式的“豆腐渣工程”。频繁活动地震带区域所有的建筑物内,应设置有地震避难空间,诸如多功能避难柜、大难存活室、日本公司研发“诺亚”地震海啸避难舱,避难层 refuge storey,折叠应急门。全面设防大震时刻来临前的准备工作,尽力做到万无一失,做到无伤亡。其次,地震带上栖息的百姓,能够经常,至少能一年一度地自发,组织自己家庭、近邻及社区,演习、模拟地震时的应变措施。但愿每个人时刻验证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程度,目标应是防患于未然。同时,愿亿万民众能将地震灾难会瞬间来临,即震前的警钟,时刻回旋在自己的耳旁。
本书回顾、分析、和总结了许多往日大地震。事实上,大中小地震后,都会引起恐慌。按理来讲,只要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就不会惊慌失措,应能够安全冷静地应对。众所周知,日本的大多数民众堪称应对地震的镇静楷模。地球史前记录揭示,地震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是周期性变化的。在接近每周期的尾声,地震的活动性会加强。全球大规模火山爆发,岩浆岩和火山岩的形成,也有周期性的变化(见后附《地质年代简表》中标注的主要地质史演变阶段)。地球大小冰期、间冰期,也会周期性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地球总是让人感到变化莫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地球从未“安宁”或“沉默”过,似乎永远也不会平平静静。地动山摇,地貌变迁,会持久不断地发生下去。按地球周期性气候变化格局来推测,未来不会变暖(参见封面背内页图),今天正由不足持续两万年小间冰期转入较今寒冷,更漫长的,达十万年小冰期。读者们要清楚,当今地球仍然处于第四纪大冰期,很可能会延续数千万年。极少数政客,借助毫无良知,违背科学,操纵数据“气象学家们”,编造“全球变暖”,导致的一场又一场“世界末日”而恐慌。让作者或多或少有点儿发愁担忧的是,患上了“世界末日,全球变暖”妄想症得主们,会不会“步步为赢,节节高升,年年不断”制造谎言?可怕的是,谎言引发和导致地学常识贫乏民众,患上一生难以摆脱和治愈的恐慌症。2013年九月,人类造成全球变暖,曾被公认为“举世闻名的骗局”,再度以联合国最新报告而炮制出。从2007年《全球暖化大骗局》(TheGreat GlobalWarming Swindle)的66%,提升为95%,几年后会升为100%? 即“全球暖化有95%是因人类所为”,并预计本世纪气温将再上升摄氏0.3至4.8度。成立25年的联合国气候变迁问题小组(IPCC)发表最新报告,更加确定人类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预计本世纪气温将上升摄氏0.3至4.8度,而且到了2100年,海面水位将上升0.26至0.82米。这个曾获得诺贝尔奖的专家小组表示,过去60年来所观察到的暖化现象,有95%机率是人类一手造成,远高于2001年报告提出的66%机率。代表团又称全球暖化最近虽放缓,但这个情形不太可能持续下去。报告预测,除非采取紧急行动(强求发展中国家的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否则将出现更多热浪、干旱与洪水,令水位逐渐上升。
人类居住地,仅占地球总面积6% (图1),频繁活动的区域又有多少? 请读者们以此为实据,去全面设想一下,人类会对硕大地球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