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辨识,才是工业智能的灵魂---朱豫才
注意我这里是按自己的研究经历讲点辨识的故事,不是讲历史或做综述。
1970年代和1980年代是系统辨识领域的繁荣发展时期。这期间第二代系统辨识研究者加入了这一领域,产生了更多的辨识方法,同时给出更深刻的理论分析。这里用几本辨识领域的专著来描述一下当时的成果。
- T. Sȍdertrȍm and P. Stoica (1983).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s for System Identification. Springer-Verlag.
这本书总结了各种系统辨识的辅助变量法(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s)并提供了理论分析。辅助变量法是更早由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提出的方法,控制界的辨识专家很快就发现这一方法在克服模型参数偏差(bias)的有效性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 L. Ljung and T. Sȍdertrȍm (198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MIT Press.
这本书总结了当时最火的递推辨识方法,也叫自适应辨识方法。在1970年代和80年代,系统辨识和自适应控制是一起研究的。所以当时提出一个辨识方法,常常是写成递推方式。Lennart Ljung出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发明了一种方法证明递推辨识方法的收敛性。
- L. Ljung (1987, 1999第二版). System Identification: Theory for the User. Prentice-Hall.
这本书全面描述了当时的系统辨识领域,给出了预测误差方法的理论框架。大部分辨识方法都可以圈进去。在这一框架下,研究了辨识方法的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参数最小方差)以及最大似然估计。书中有作者提出的渐近辨识理论,是我研发的渐近辨识法的理论基础。所以这本书我读得最多。
- T. Sȍdertrȍm and P. Stoica (1989). System Identification. Prentice-Hall.
这本书跟上本书内容相似,但读起来更容易些。由于这两位作者是辅助变量方法的专家,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多一些。
可以说第二代辨识领域的三个牛人是L. Ljung(瑞典)、T. Sȍdertrȍm(瑞典)和 P. Stoica(罗马尼亚)。
日本的统计学家H. Akaike 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做了奠基性的工作,最著名的是确定模型阶次的误差准则。美国的R.K. Mehra专门研究输入信号(辨识试验中激励信号)的选择和优化。试验信号设计和确定模型阶次都是系统辨识的重要步骤和基础内容。其他我熟悉的第二代牛人有:M. Gevers(比利时)、G. Goodwin(澳大利亚)、R. Guidorzi(意大利)和陈翰馥(中国)。再次注意我这里是讲点故事,漏掉谁概不负责。
再给出一个系统辨识的通俗定义:系统辨识是使用试验数据建立动态系统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这里要强调试验数据四个字。试验数据是指加了测试(激励)信号的数据,不是现场收集的无激励数据。所以系统辨识的基本原则是无激励不辨识。在工业系统收集的正常生产数据,对于系统辨识建模来说基本就是垃圾数据。所以我有时调侃说(流程)工业大数据就是大垃圾。
同学,如果你搞数据驱动或工业大数据,到了现场发现数据太垃圾,学点系统辨识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