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qiaoh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qiaohe

博文

使孩子失去对数学游戏兴趣的实验

已有 2561 次阅读 2023-5-11 08:02 |个人分类:回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使孩子失去对数学游戏兴趣的实验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项过去的研究四十多年前,Greene, Sternberg, & Lepper (1976) 招募了四、五年级小学生为实验被观察对象(被试),他们在孩子们玩耍的空间中,展示了四种新的数学游戏(math game)。然后连续13天观察孩子们在玩耍中情况,计算每位孩子每天玩数学游戏的时间。如图1所示,孩子们参加实验需要经历:基准期、奖励期、后续期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中,研究人员仔细记录每位孩子玩数学游戏的时间,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

Figure_1.jpg

图1、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实验结果】

在第一阶段(13),平均每人每天自觉自愿玩数学游戏15-25分钟。在该基础练习阶段,没有奖赏的情况下,孩子们所坚持的时间是因为感兴趣而延长。在奖赏期(13),研究人员采用代币(token)作为换算实际奖励的多少,从而促进孩子们玩游戏。玩数学游戏的时间越长,获得奖励就越大。结果,孩子们玩数学游戏的平均时间,延长到了23-30(分钟//);展示了奖励对促进孩子们玩数学游戏持续的时间具有显著作用。

然而,到了后续期(13),研究人员取消了对孩子们的奖赏,回到第一阶段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平均玩数学游戏的时间显著下降,甚至减少到平均~5分钟//人!

【讨论】

在第一阶段,没有外在因素的干预,孩子们玩数学游戏依靠的是内在兴趣。玩数学游戏的驱动力,来自孩子内在的自身兴趣,并且达到了平均每人每天~20分钟。

在奖励期间,在代币(外在动力)利益的驱使下,谁玩数学游戏时间越长,谁获得的奖励就越多,使得孩子们从玩数学游戏获得兴趣,转变为追求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追求代币的情况下,孩子们玩数学游戏,起到了延长时间,并达到了平均每人每天~28分钟。

然而,经过13天玩数学游戏不断获得奖励之后,当奖励被取消,恢复到自由自在的状态。在没有外在因素干预的情况下,继续玩数学游戏13天,结果平均每人每天玩数学游戏的时间显著减少。奖励取代了孩子们自发的兴趣,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该现象同样存在于孩子们对画画的兴趣上(Mark Lepper, 1973)

【结论】

通过奖励,可以显著延长孩子们玩数学游戏时间,但是,奖励使得孩子们玩数学游戏从内在的兴趣,变成了追求利益的行为;一旦没有了奖励这个外在动力,孩子们主动玩数学游戏的兴趣显著降低。

【展望】

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没有什么奖励,即便有也是寥寥无几,我们不是靠奖励而生活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对孩子的奖励呢?

内在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性的动力(高磊,2010)。不适当的奖励,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Greene, D., Sternberg, B., & Lepper, M. R. Overjustification in a token econom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 34:1219–1234

[2] Mark Lepper.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3

[3] Elliot Aronson et al. Social Psychology 5th Ed.,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2007,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 9787501956395

[4]高磊,兴趣成为激发幼儿创造的原动力。《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009:138-13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868-1387552.html

上一篇:花零落,你才来!
下一篇:不说废话行吗?
收藏 IP: 218.241.213.*| 热度|

12 郑永军 何青 武夷山 尤明庆 孙颉 崔锦华 杨顺楷 徐长庆 杨正瓴 宁利中 朱晓刚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