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侠
这几日网上最热的话题就是中南大学一名研究生,由于未通过毕业答辩自杀。这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一个年轻的生命由于一个暂时的小挫折就戛然而止,实在令人惋惜。坦率地说,这类悲剧性事件在很多大学每年都会发生,为何这次会引来如此大的关注与热议呢?原因皆在于该同学留下的五千言遗书,这篇具有自辩与控诉性的遗书,瞬间引爆网络。笔者从网上看过一些相关评论,大多是相互指责,由此,引发出一个长期被人绕过而不敢轻易触碰的话题:今天的师生关系怎么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这类问题总是采用鸵鸟式的回避措施,那么用不了多久师生关系话题也会演变成类似民族问题一样的很容易陷入政治不正确巢穴的敏感话题,到那时再来处理这个问题就更难了,与其这样采取无为的绥靖政策,还不如彻底剖析一下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最大程度上防止此类悲剧事件的泛化与变质。
毋庸讳言,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当社会发生剧烈转型的时候,作为局部秩序的师生关系也应该同步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出现两者之间关系的扭曲与矛盾现象。这种认知落差一旦形成而又得不到合理疏解,势必会造成原本已经紧张的师生关系发生破裂。当整个社会已经适应市场经济模式下形成的雇佣关系之时,在高校这个相对封闭区间内它所奉行的传统师生关系就会面临重构的挑战。比如,市场雇佣关系中的称谓:老板(雇主)与雇员,它指涉了基于利益的一种生产-分配关系,一切按照契约执行,并有明确的奖惩机制作保证;而如今学生管老师叫老板显然是把社会关系移入到学校的结果,为何这种叫法又不被老师认可呢?市场雇佣关系是一种明确的生产有形物品与服务并获得回报的营利性关系,而学校内师生关系并不是如此,它充其量是生产精神产品与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相当于一种契约,有明确的奖励与惩罚规定。师生个人之间没有明确的利益指涉,即便有,它的收益短期内也是很难变现的,盈利模式在这两种关系结构下是完全不同的:企业(老板)收获可见的利益,高校(老师)收获的是荣誉。因而,在空间转换中,角色的功能定位也随之改变,如果身份角色出现误置现象就会在双方之间造成认知上的矛盾。老板对不按契约行事的员工有明确的惩罚措施、甚至开除,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同理,老师对于没有按规定完成学术任务的学生也是有相应惩罚机制的,但无权开除学生,否则,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对于师生而言,有一个共同目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学业任务。遗憾的是,由于怕出现纠纷或承担恶名,很多老师也渐渐放弃了惩罚机制,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笔者在给研究生上科学社会学课时曾分析过按信任程度划分的人际关系模式:首先,最信任的是亲戚关系,它具有指令性(父母与子女);其次,是师生关系,具有指导性;第三,朋友关系,具有平等性,第四,陌生关系,具有无视性。学生来自社会,他们渴望与老师之间建立的关系是朋友关系,而现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浓厚的天地君亲师的纲常秩序,如俗话所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亲缘指涉,这样就让老师把与学生的关系定位在:亲戚与师生的混合角色上,这就不可避免地在问题处理上喜欢采用具有强制性意味的办法(如指令、指导等),而这与学生对师生关系的预期是相反的,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与误解大多源于此。基于这种关系排序,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有趣现象:亲缘关系合作强度最大,次之是朋友关系,最难处理的就是师生关系,因为在指导性背后隐含着不平等的成分,这是学生最不容易接受的。那么为何亲缘关系也是基于不平等的背景却可以避免这种困境呢?按照博弈论的说法,亲缘关系属于长期多次重复博弈,而师生关系属于短期有限博弈。当然这种解释有些世俗,但不无道理。
引发师生关系矛盾的导火索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小事上。客观地说,当下,做学生与做老师都不容易。对学生而言,除了要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外,还要在激烈竞争中去实现梦想,问题是简单问题都被前人解决完了,留下的必然是难问题。而且学校在制定规则时根本不予考虑这些变化,仍然会定出很高的标准,这必然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而无从排解;喜欢搞任务分解的高校管理者,对老师们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不但要带好学生,还要讲好课,还要能申请到课题,还要能成为积极的社会活动家,老师也是普通人,哪能成为这种多面手?学校还会不时通过制度安排,把晋升与考评的标准逐渐提高,然后老师们就被这些指挥棒搞得团团转,如猎犬追逐一只电动兔子一样,终生不得闲。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完成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留给老师用于指导学生与交流的时间就很少了,一旦交流变得稀缺,情感也就疏远了。笔者这些年已经深深领教了这些微妙的规训技术,除非你能成为政策的制定者,否则是断无逃脱的可能性的。如今高校里的大多师生都面临这种共同的窘迫之境,没有人知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什么时候、从哪里落下,但只要落下注定是悲剧。只要理解这种现实,师生之间的误解与怨气自然会消失很多。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曾指出:纠缠着丰盛文明的不再是物质匮乏的威胁,而是脆弱性的威胁。的确如此,我们当下所遭遇的几乎都是来自平静生活的真实脆弱性的威胁,谁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坚强。
笔者也曾在几所高校工作与学习过,就个人的有限经验与观察而言,大体可以做出一个还算靠谱的判断:高校内绝大多数老师与同学仍是中规中矩的,奇葩老师和极品学生都是极少数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师生之间达成最低限度的理解。有了这个认识共识,那些我们遭遇到的看似无解的问题都是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的。总体来看,目前师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师生关系的定位问题,笔者倾向于认为师生关系应该定位于指导型与朋友型的混合身份,毕竟学生来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的,这是主业,而来学习就存在指导问题,否则也就不用来学校了;其二,工作职责的确定问题。这类日常工作也是产生矛盾的高发区,师生之间比较常见的相互指责是:眼高手低与被剥削。在这个区域,老师应该区分出主业与副业,合理安排任务,在主业任务与副业业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应该做出区分。另外,学校也是学生通向社会的一个中转站,此时学生也应该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团队的项目,为未来的转型与进入社会积累经验,再有,如果团队成员总是喜欢搭便车,团队发展不好,那么团队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失,这点应该不难理解。第三,如果师生之间出现理念与性格上的严重不匹配,以及对双方能力的高度不认同,那么,最好是换导师或者调到别的团队,因为,这些问题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笔者记得曾与江晓原教授聊天,他调侃说:学习是违反人性的。这句话很有意思,它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都是辛苦的,所以学生们不能怕辛苦,所有不付出辛苦的工作都是没有价值的。有些路开始时很难走,但往后越来越好走;有些路开始时好走,但越往后越难走。正如歌中所唱到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哲学家纽拉特曾提出过一个很好的知识航船隐喻:当我们在大海上航行时,如果遇到问题,返航是不可能的,只能利用漂浮物来边修理船舶边航行,最终达到目的地。我很喜欢这个比喻。研究生求学时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就如同此时航船已开,只能边学习边调整,而不能任性地返航或者放弃。
诗人里尔克曾说:人生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这句话是我经常在课堂上引用的,以此共勉。
【博主跋】小店好久没有进货了,这篇文章写于五月份,发表在《中国青年报》2015-8-3上,发表时名字改为: 今天的师生关系走进死胡同了吗, 感觉比原名便于传播,合作愉快,是为记!刚才写了很多文字突然没有了,很恼火,也提不起心情了。马上要开学了,我们将从各地返回,返回到那些寂寞的轨道,像遥远的行星和它的旅途!
2015-8-29夜于办公室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