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基金资助的三W原则
李侠、周小丁
刚刚看到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4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依托单位提交的各类项目申请151445项,现在开始进入评审阶段。基金是调控科技共同体目标与行为选择的最敏感的政策工具,这点已经毋庸置疑。目前科技管理部门对基金管理中最先强调的是绩效问题,这点没有错,问题是这相当于事后管理,对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只能算治标不治本,如何从根源处解决科研基金的配置效率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把好基金分配的三个基本原则:基金应该资助什么(what)?谁应该得到基金(who)?什么时候得到基金(when)?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三W原则。
基金应该资助什么?这是任何科研基金分配中都要面对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然而界定起来并不容易。从知识生产角度来说,基金的资助应该有助于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产生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是谁来界定哪些是整个社会所渴求的新知识与实际问题呢?目前的评审体系把这个任务留给了专家来裁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按照科学哲学的经典说法,科学问题有两个来源:概念性问题与经验性问题。在实践中,对于概念问题,我们目前大多是采用跟踪研究模式,换言之,我们目前尚缺少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前沿研究所产生的理论问题(概念问题),在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跟风研究策略至少比拍脑袋的决策要靠谱一些。这也是世界知识生产链条上的自然分工而已,无法绕过。我们最丰富的资助领域应该是来自经验问题的研究,在科技整体起飞阶段,来自于经验领域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且非常紧迫,这类问题才是当下科研基金最应该资助的领域。结合上面的分析,反观当下,在资助什么的问题上,就出现两个极端倾向:一端则是“高大上”理论跟踪研究,另一端则是针对“朴无实”的经验问题(朴实无华实用问题)。前者保持科技的追求卓越与高度的价值取向;后者则解决了科技服务社会的责任问题,以此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短板问题。当下存在的问题是,整个基金配置取向一窝蜂式的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而完全忽视那些亟需科技服务于当下社会的“朴无实”类项目。结果导致科技产出严重趋同:一堆无人问津的论文。科学史的研究早已证明:缺少坚实基础的“高大上”项目走不远,一旦那些公众与社会迫切渴望解决的现实问题总是无人问津,那么,公众会强烈质疑对科技投入的必要性,相信这种暗淡的前景不是杞人忧天。
谁应该得到资助?这是科技界内部争议最多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基金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在明确资助范围与边界以后,科技界应该以能力为申报项目的第一要素,这就意味着在评审中要尽量排除一切与能力无关的社会因素对于评审质量的干扰,这就要求在评审过程中采取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原因所在,以此捍卫评审的程序正义。在实践中就是通过匿名评审排除一切与能力无关的外部因素的干扰:如申报者的出身、性别、地域、权力等因素对于评审的影响。这是任何基金获得社会认同与共同体口碑的基本伦理原则,以此纯化科技界的风气与氛围。这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就是实践中的差别原则该怎样运用?众所周知,那些政策倾斜与扶持项目就是差别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部分项目,通常来说是效率最低的,而且运行中也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前应该尽量减少这类扶持项目,因此,基金资助中的原则排序应该是:自由平等原则、机会公平原则,最后才是差别原则。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否则会衍生出无数科技界乱象。
什么时候得到资助?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基金效率的基础性问题。众所周知,人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能力特点以及特定的心理偏好,因此,资助的时间段的划分就尤为重要。根据我们研究,科研人员的能力包括两个维度:创造性维度与经验性维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性维度逐渐萎缩,经验性维度逐渐增加。随着能力内容的变化,人才的心理偏好也由激进向保守转变。结合这个分析,我们把人才的创造力周期分为四个阶段:青年前期(25-35),青年期(36-45),中年期(46-55)与老年期(56-65)。前两个阶段人才的能力构成为创造性内容多于经验性内容,中年期两者的构成趋于均衡,老年期则是经验内容超过创造性内容。由于知识生产与创造性能力直接相关,因此资助的重点应该在前三个阶段。再结合理工科人才的峰值年龄38岁左右(人文社科要滞后5年),那么,我们大体可以做出一个判断:资助应该主要集中在36岁-55岁之间,同时适度加大青年期小项目的资助范围,以此激励创新内容的不断涌现,并且大幅缩减老年期的资助幅度与力度,以此保证基金总是处于有效率阶段。以此实现科技共同体的状态、结构与绩效的彻底改变。
综上,三W原则的实施保证了基金资助项目的三个核心目标:新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与活力的涌现。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写于5月5号,刚才发现已经在《科技日报》2014-5-16的科技话题栏目,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