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一封学生来信及其他

已有 4652 次阅读 2012-9-25 14:5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其他

 

【博主按】昨天夜里从外地开会回来,看到邮箱里有一封以前教过的同学的来信,虽然无法对上号到底是哪位同学,仍然很高兴,今天上午给这位同学回了一封短信,并询问是否可以登到博客上,下午得到该同学的回信,授权可以。照录如下,留个纪念。来信中该同学对哲学也是一种肯定,这是很让人欣慰的事情。我是青年教师,自认为哲学功力修炼还不够,我更愿意把这份表扬当成一种鞭策。老师们也是经常能从学生们的肯定中获得巨大鼓励的,呵呵。(该信得到LILY同学授权)

附录1:

LILY同学你好!
 
我刚从天津南开大学开会回来,看到你的来信和小文章,也是很感慨,以前我总是怀疑自己内心中的某种悲观主义基调下的乐观情绪该怎样描述,今天我想应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一群无思之人以爱国的名义肆意迫害自己的同胞,这个局面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仍如此根深蒂固,对于任何个人的理想而言都是无法逃开的悲观主义的根源;但是,同时也开始有一些人去主动思考事情背后的东西,这又是让人乐观的方面。我们和这个倒错的时代就这样纠结着。虽然至今我无法判断你是哪一位同学,但这不影响我内心的欢喜。当思想和热爱逐渐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的时候,这个我们注定要经历的时代自然会生发出一些微弱的亮光来,由此足矣!
 
另外,你的这篇小文章是否允许我贴到博客上,先征求你的意见和授权!不多叙!
 
祝节日快乐!
 
李侠9-25于南方
附录2:
My Teachers
    本学期连开了六门课,双休日连上两天两夜,每天早出晚归,开车来回奔波,特地安装了ETC,颇有些疲惫的感觉,后来得知同学中有每周坐长途车从扬州过来的,更有甚者做“空中飞人”来上课的,心里也释然了,比起他们,自己这点辛苦又算什么?
题外话,言归正传,谈teachers.
     张教授之“好认真”。张教授目测60余,上节课讲到一次支付复利公式、一次支付现值公式、等额支付系列复利公式、等额支付系列积累基金公式。。。。他都一一把推导过程还原了一遍,等于帮我们重新复习了一遍基础数学,非常有耐心。考虑同学们周五下班晚,赶不上6点的课,就把时间调整到6点半,他说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赶上课,不要遗漏掉这些知识。
     周教授之“好口才”。第一节课他迟到了5分钟,原因是没找到教室。接着他把讲台边的椅子往窗口一挪,愣是一口气讲了3小时22分,不停歇,意犹未尽,最后同学们不得不小声提醒他,下课时间过了,要赶公交了,他才讲到莱布尼兹和康熙恋恋不舍地打住。 第二节课,他又是故伎重演,哈哈,一口气三个小时,不带歇,到9点,同学们不得不又提醒了,周教授说“这个,赶公交的同学可以先走啊,我要坚持到9点30”,得,我们大都留下来了。周教授上课风格很鲜明,学识广博,讲的例子又是深入浅出,差点被他忽悠了,其实运筹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科,哈哈,但是经他一讲,真是又有趣又简单。对他的课,真是既爱又怕。喜欢拖堂的老师伤不起啊。
    林教授之"好管理”。林教授的课,我觉得真是要非常非常珍惜,一则他今年70多岁了,二则他非常忙,这学期他陆续要去巴西、英国和非洲,他特地排出回来的空档间隙给我们上课,一上就是一整天,足足7个小时。国庆前给我们上好课,第二天,他就要飞巴西,行程要30多小时。“高等项目管理”是门双语课,其实90%都是英文的,有时照顾我们的听力,对一些难点做一点中文解释。林教授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上课前他要求班长喊“起立”,我们要说“老师好”,他回答我们“sit down,please",呵呵,很老套但很温馨吧;二是他要给我们拍一张集体照,让班长写上每个人的名字,认得面孔,看看谁逃课了,哈哈;三是每堂课之后他都会留作业,我们要用英文写小论文、小观点,期末考试方式就是每个人准备5分钟PPT英文汇报,然后10分钟的老师自由提问时间。另外,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因为坐第一排,他又喜欢上课举例子,于是我时不时变成了他口中的“小李工”、“李经理”,不时要被“老林工”、“林总”挤兑一下,藐视一番,正要泪奔中,哈哈。
     想到上学期哲学课的李侠教授,其实他也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哲学的门,他说“当我们习惯性地去思考一些问题时,哲学就回来了。”现在每个月习惯性都会买上十几本书,其中除了工作书籍、子女教育之外,还有一块是关于科学、关于哲学的,也正是受他的极大影响。
    今天之所以想到这些老师,是因为觉得他们的优秀并不在于本身有多少学术成绩,而是在于他们始终将"教育育人”放在首位,对学生的悉心培养他们热此不疲,大学里能有多少老师愿意拖堂?愿意晚上、双休日来给学生们上课?愿意将他们的人生经验与我们分享,为的是让我们少走一点弯路?所以他们对我们既有包容的心态,又有严格的要求。同样,他们所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人生、对事业的一份态度和一份责任。他们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启迪了我们的心灵,这份敬业和爱就这样被传递出来。尊敬的老师,谢谢您。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原本想找一幅立志的图片,可惜没有看到合适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616629.html

上一篇:第四届全国科学社会学会议
下一篇:制度、创新与产业转移的实现
收藏 IP: 124.79.172.*| 热度|

18 刘旭霞 朱艳芳 逄焕东 王芳 刘立 陈安 赵美娣 朱志敏 马红孺 武夷山 周正 谢强 尚书勇 吕新华 李学宽 翟自洋 刘颖彪 Majorit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