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常巷陌之十六:自制一个CPI数据
李 侠
最近一直忙碌,尽管毫无效率可言,甚至有些心生厌倦感,期间还被那篇写了一半的文章折磨着,不管怎样,这个半成品在手里已经放了快两年了,如果再不写出来,我估计会疯掉的。最近一些日子,也是颇有些挫折感,昨天夜里,为了那篇文章的最后一战,毅然在当当网上订购了五本书,希望尽量别有太多遗漏,因此,这段时间总是无暇顾及博客的更新,小店无人打理,荒得都长草了。恰好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5.1%,呵呵,咱们的统计局尽管有些艰难,但最终还是勇敢地做出了暧昧的决定。
网上找找有关CPI的信息,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什么可用的材料?我们总是不知道我们的CPI是怎样构成的?各类商品的权重是多少?估计这类信息也跟云南白药一样是国家一级机密,呵呵,不过也就是中国人自己不知道罢了。既然如此,咱们自己做一个CPI,主观就主观吧,反正自娱自乐,对于个人有点启发就行了。按照我的理解,CPI的构成主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其余的有PPI来保证。那么对于衣食住行,我们分别从身边找一些数据测算一下就粗略可以了,毕竟普通中国人的那点收入大多用于生活,即所谓恩格尔系数严重偏高的情况下,衣食住行采取大权重是合理的。那么,基于这种考虑,为了省事,咱就用一年时间来作为时间段,简单测算一下:1衣服,它的价格相当于没有变化,即变化率为零(其实应该有些变化,只不过我很少买衣服,这部分不会有太多变化)2食品,这部分最为严重,去年我这里的茶叶蛋0.7元/个,今年1元/个,相当于增幅43%,土豆去年1.5元/斤,今年2.8元/斤,增幅达80%,肉价涨幅不小于15%,大米涨幅也有10%,至于大蒜、绿豆就不用说了,属于特殊情况,免得啰嗦,那么把这四种食品的涨幅平均一下,也有37%的涨幅。3住房,至少我周边地区的房价一年来实际上已经有了35%的涨幅,为了更稳妥一些,我们按30%计算。4行,由于我没有汽车,汽油费之类的无从考虑,从打的来说,肯定有涨幅,但是这项对于我来说,就当没有变化,涨幅设为0。为了简便起见,把四类商品的权重都设为1,那么综合起来,俺老李版的CPI为17%,这项数据已经设定了衣服与出行方面的变化率为0,应该说比较客观一些。至于统计局的数据为何与俺的相差如此大,很好理解,估计他们选择了几百种商品,为了凸显所谓的客观性,其实,所选的商品中,有的你一辈子估计都用不到,这样一来,就把数据平均下来了。呵呵,俺的数据不客观,俺也没有想要那个客观性,俺做的就是主观的个人版CPI。
上述简单计算得出的CPI数据为17%,考虑到笔者很多常用的东西没有计算,故而应该调整数据,下面的分析就把CPI再取小一些,以15%(即便按照10%也比统计局的数据有意义),应该就更符合实际一些。即便按照15%计算,那也意味着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你的财富在迅速缩水,换言之,国家通过过量印发钞票,稀释了你财产的价值,变相地偷走了你的财富,如何补偿这种损失,加息以及减税是两种可行的办法,目前网上的信息显示,小川哥已经否定了加息对冲通胀的可能性,那么减税如何呢?个人所得税2000基点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国家财政收入每年按照30%的比例上升,可见减税的可能性只有上帝知道,如提高所得税起征点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最近又在设计增收什么房产税、拥堵税等,再一次变相加税,呵呵,工资上涨遥遥无期,如此说来,民生的艰难越发凸显。让人民分享改革的成果如何体现?实在是不明白啊。美国的小黑孩子奥巴马最近又提出减税计划,让中产阶级大范围减税(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下家庭),咱能不羡慕吗?我们国家是否也应该考虑减税了,毕竟我们受的教育总是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优越一万倍的体制啊。怎么就不见行动呢?
前阵日子,网上报道,有个大哥肯定喝高了(男人吗,喝高了可以理解),花了5亿买了个破瓶子(这个实在不可理解),估计酒醒后,有些后悔,为了减轻内心的懊恼,只好说这是爱国行为。太搞笑了,这年头爱国都是这样搞坏的。
刚刚看到刘立兄的博文《CPI是个什么东西》,不错,先给个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5169
备注:前几日忙碌,很少上网,偶然看到网上公布的11月份CPI数据,感觉与真实生活相差甚远,有些气愤,从网上又没有找到太多相关资料,这才有了自己做一个CPI的想法。由于选取资料过少,数据有较大偏差,我后来进行了一些修正,初步结果应该在10-12%之间,这是没有多少问题的。这个话题不聊了,也感谢朋友们关注,还是想想如何在高通货膨胀年代求生存吧!
说明:文中图片来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
1/1 | 总计:4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