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不报销版面费,没有奖励,你还会发表SCI论文吗? 精选

已有 20818 次阅读 2020-3-6 12:12 |个人分类:精选|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 论文, 教育部, 科技部, 发表

近来,科技部与教育部发布旨在破除“SCI”论文至上和破除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倾向的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中提到取消“SCI”论文奖励,控制“SCI”论文版面费等条款。这对于科研工作者犹如一声惊雷,打破沉静,响彻云霄。随后,关于“SCI”论文的讨论甚嚣尘上。有喜,有忧;有赞同,也有反对的,反正各种声音都有。

不管怎样文件的公布代表着一种趋势与风向。你愿或不愿,这都将产生的一定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不报销版面费且取消“SCI”论文奖励,你还会发表“SCI”论文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发表“SCI”的目的。恕我愚见,发表“SCI”论文的目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分享与交流成果。单纯抱着这种目的的科研工作者,可能纯粹出于对科研的热爱,能够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成就感与荣誉感,发表论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总结、分享与交流,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提高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无关职称与物质。对于这种人,不管发表“SCI”论文有没有奖励,报销不报销版面费,都无关紧要。该发表论文时,自然会发表。

第二,获取奖励。虽然不少“双一流”高校,对“SCI”论文的奖励力度比较小,但大多数“四非”高校对“SCI”论文的奖励还是比较可观;而这奖励都是明码标价,往往按照中科院分区进行奖励,文章的分区越高,奖励也越高,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一篇NS论文的奖励甚至高达50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物以稀为贵,“四非”高校的论文奖励完全符合市场规律。对于那些发表“SCI”论文就是获取奖励的人而言,国家政策对其影响是致命的。发表文章不仅没有奖励,而且可能要自掏腰包交版面费,这无论如何是一桩赔本买卖,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干的。不过我更关心的是那些以获取奖励为主要的目的科研工作者。这类人员往往都是由于严重财务不自由情况下才出此下策,毕竟投身科研工作当中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有点情怀的。然而所做的却背离初衷,这是值得深思的。

第三,考核需求。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实行聘期制,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不过,后果严重,轻则扣钱,重责调岗或解聘。然而不论怎么考核,都离不开项目或者论文。而项目获得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需要有论文支撑。没有任何论文,想获得项目,貌似比登天还难。除非考核的要求中明确规定不以“SCI”论文作为的充分条件;否则,也会产生影响,且这种被动的影响,更多的折射出的是一种无奈。

第四,职称需求。在高校职称评定中权重最大的就是项目与论文,而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项目还会按照其档次进一步细化划分国家级、省部级与厅局级,评职称的项目要求往往是国家级。与此相应论文也会进行相应的划分,且要求不止一篇。以目前的情形上,没有“SCI”论文,想在大高校评职称中胜出的概率极低。虽然在国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可以选择不需要版面费的期刊,但从时效与难度上看,收费期刊的时效更快,且难度相对低一些。在不改变职称对“SCI”论文的硬性规定下,会对科研工作者产生影响。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还算可控,毕竟职称上去了会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五,毕业需求。现在不少高校对申请博士学位者对论文的发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理工科而言,这种规定往往以“SCI”论文作为标准。如果没有打破这种硬性规定,对学生的如期毕业还是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报销版面费,要导师自掏腰包给学生发表论文,这种可能性虽有,但是极低的;想必不少导师是不愿这样做的。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目前的经济收入也少,面对动辄10000多的版面费,只能望洋兴叹。此外,期刊的时效性也是大问题,有的不收费期刊的论文发表周期甚至长达两年。所以这规定对广大博士生而言,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发表不发表论文主要取决于发表论文的目的。尽管发表论文的目的,多如牛毛,但不管怎样,在新的可操作的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建立之前,教育部与科技部所发的文件对科研工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希望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文忆天下.png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222075.html

上一篇:本科毕设中期检查该如何准备?
下一篇:研究生预答辩见闻
收藏 IP: 58.23.48.*| 热度|

38 郑永军 朱晓刚 焦飞 宋威 徐耀 陈智文 毛善成 王安良 杨正瓴 丁克强 赵斌 胡大伟 高友鹤 蔡宁 许培扬 韩晓阳 季丹 郁志勇 帅凌鹰 黄永义 王从彦 史仍飞 张红光 信忠保 姬扬 孙平 刘立 汪晓军 闻宝联 叶建军 杨金波 谢力 吕健 高绪仁 李剑超 徐长庆 郭奕棣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