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科技部与教育部发布旨在破除“SCI”论文至上和破除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倾向的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中提到取消“SCI”论文奖励,控制“SCI”论文版面费等条款。这对于科研工作者犹如一声惊雷,打破沉静,响彻云霄。随后,关于“SCI”论文的讨论甚嚣尘上。有喜,有忧;有赞同,也有反对的,反正各种声音都有。
不管怎样文件的公布代表着一种趋势与风向。你愿或不愿,这都将产生的一定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不报销版面费且取消“SCI”论文奖励,你还会发表“SCI”论文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发表“SCI”的目的。恕我愚见,发表“SCI”论文的目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分享与交流成果。单纯抱着这种目的的科研工作者,可能纯粹出于对科研的热爱,能够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成就感与荣誉感,发表论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总结、分享与交流,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提高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无关职称与物质。对于这种人,不管发表“SCI”论文有没有奖励,报销不报销版面费,都无关紧要。该发表论文时,自然会发表。
第二,获取奖励。虽然不少“双一流”高校,对“SCI”论文的奖励力度比较小,但大多数“四非”高校对“SCI”论文的奖励还是比较可观;而这奖励都是明码标价,往往按照中科院分区进行奖励,文章的分区越高,奖励也越高,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一篇NS论文的奖励甚至高达50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物以稀为贵,“四非”高校的论文奖励完全符合市场规律。对于那些发表“SCI”论文就是获取奖励的人而言,国家政策对其影响是致命的。发表文章不仅没有奖励,而且可能要自掏腰包交版面费,这无论如何是一桩赔本买卖,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干的。不过我更关心的是那些以获取奖励为主要的目的科研工作者。这类人员往往都是由于严重财务不自由情况下才出此下策,毕竟投身科研工作当中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有点情怀的。然而所做的却背离初衷,这是值得深思的。
第三,考核需求。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实行聘期制,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不过,后果严重,轻则扣钱,重责调岗或解聘。然而不论怎么考核,都离不开项目或者论文。而项目获得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需要有论文支撑。没有任何论文,想获得项目,貌似比登天还难。除非考核的要求中明确规定不以“SCI”论文作为的充分条件;否则,也会产生影响,且这种被动的影响,更多的折射出的是一种无奈。
第四,职称需求。在高校职称评定中权重最大的就是项目与论文,而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项目还会按照其档次进一步细化划分国家级、省部级与厅局级,评职称的项目要求往往是国家级。与此相应论文也会进行相应的划分,且要求不止一篇。以目前的情形上,没有“SCI”论文,想在大高校评职称中胜出的概率极低。虽然在国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可以选择不需要版面费的期刊,但从时效与难度上看,收费期刊的时效更快,且难度相对低一些。在不改变职称对“SCI”论文的硬性规定下,会对科研工作者产生影响。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还算可控,毕竟职称上去了会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五,毕业需求。现在不少高校对申请博士学位者对论文的发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理工科而言,这种规定往往以“SCI”论文作为标准。如果没有打破这种硬性规定,对学生的如期毕业还是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报销版面费,要导师自掏腰包给学生发表论文,这种可能性虽有,但是极低的;想必不少导师是不愿这样做的。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目前的经济收入也少,面对动辄10000多的版面费,只能望洋兴叹。此外,期刊的时效性也是大问题,有的不收费期刊的论文发表周期甚至长达两年。所以这规定对广大博士生而言,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发表不发表论文主要取决于发表论文的目的。尽管发表论文的目的,多如牛毛,但不管怎样,在新的可操作的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建立之前,教育部与科技部所发的文件对科研工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希望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