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海洋的远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ying 系统科学与数学水手札记

博文

重修微积分6——微分 精选

已有 10558 次阅读 2015-5-1 08:0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数学, 空间, 流形, 纤维丛, 傅立叶变换

芝诺“飞矢不动”的悖论说:飞行的箭,每个时刻都占据了一个确定的位置,这意味着它不会同时存在其他的位置,箭矢的位置固定,所以它在这时刻是静止的。依此推理,飞行的箭在任何时刻都是静止的,所以运动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对于这个悖论,有不同的解答。黑格尔认为运动就是一对矛盾,每个时刻飞矢是既在这个位置又不在这个位置上,用辩证法回避了形而上学的挖掘。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并非事物的属性,而是我们感知事物方式的属性,这个矛盾是我们过去时空观念的疵瑕。休谟否认时空的无限可分性,以此也可以给出有穷时空的离散化解释。而牛顿坚持了时空无穷可分的观点,用微积分给予近代的解释。从而也让时空无穷可分的假设变成了公认的真理。

运动在直观上是个时间段上位移的现象,当一个物体在时刻t0t1的时段,从位置x0到了x1,如果Δt = t1-t00时Δx = x1-x00,我们说它是在运动。物体在这时段的速度为Δx /Δt,意思是位移对时段里时间流逝的变化率。物体时刻t1在位置x1,这个信息,不足以判定它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只要Δt > 0,速度Δx/Δt0,在 [t0t1)时段都是在运动,牛顿把这确信是运动的区间无限缩小,当Δt0,Δx/Δtv时,用这个无穷过程的极限,把运动和速度的概念扩展到时刻和位置点上,定义时刻t1,物体在位置x1处的速度为v,只要t1时刻(或x1位置上)v0,说明这时在这一点也是在运动。

这区间里的运动和速度,从单纯逻辑上不能推出在t1x1也是如此,这里还需要一个假设。他的信念是,运动的概念在这无穷过程推到了极限,都应该保持不变,在数学上的表达是:运动速度是连续,也就是说它不会在同一时刻有不同的值。牛顿用速度加速度的极限定义和力学第二定律,规定速度是连续的,而力可以是不连续的。在牛顿的力学世界里,运动是一阶可导的位置函数。

当计算区间无限缩小到达极限时,时段变成了时刻,位移变成了位置,这个变化实质是,无穷的过程用它的极限值来代表了。比值的无穷过程说法(这是柯西略微修正了牛顿无穷过程的比值说法),赋予速度新的含义,称之为在这一点的导数。微积分里用了莱布尼茨在数学上不严谨但应用上很直观符号,记为:dx/dt.

这个无穷解释的观念影响至今,有了微积分这个利器,从此人们慢慢习惯世界是连续、无穷可分、确定性的,甚至是线性的了。这再次体现了康德的名言:“理性为自然立法”。

实数域上函数$f(x)$在某一点的导数$f’(x)$是函数值在这一点的变化率,它的直观几何图像是函数在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函数的微分与变量的微分是一种线性关系$df(x)=f’(x)dx$,这让人们构造数学模型时可以应用叠加原理,在近似时用差分来计算,因此被广泛地应用。

实数或复数值函数在所有点的导数,构成了导函数。所以对函数求导,可以看成函数空间的一种线性变换。记微分算子$D=\frac{d}{dx}, \; Df(x)=f'(x)$,它是作用在巴拿赫空间的一个线性算子。让我们从线性代数的角度来看,这线性算子将怎么分解所在的空间。

在线性代数中,我们知道线性算子在线性空间中有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子集,张成对这算子的不变子空间,全体构成线性空间的基,所有的向量都可表示为这些特征向量的线性组合。微分算子特征向量和它们张成的子空间对导数和积分运算封闭,微分方程在这里表现成向量之间的代数关系式,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微分方程和逼近。下面考察怎样应用特征向量的例子。

显然,指数函数$e^{-iat}$是微分算子D的一个特征向量,这里i是虚数符号,a是任意复数,t是实数变量。对这特征向量,D的特征值是-ia。取任意一组这样的特征向量,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微分算子D的不变子空间。但是仅仅如此的应用不多,我们更关心的是能否有个可数的正交基张成希尔伯特空间,让它里面的函数都能表示成无穷级数的和。这就和空间的拓扑性质有关了。

考虑希尔伯特空间L2[0,2π],那么D的特征向量集合$\{e_k=\frac{1}{\sqrt{2\pi}}e^{-ikt} \; | \; k \in  \mathbb{Z} \}$便是这空间上的一个正交归一基。

让我们首先来验证正交归一性。对于L2[0, 2π]空间,它的内积定义是$ \left \langle f{(\cdot)},g(\cdot) \right \rangle = \int_0^{2\pi}f(t)\overline{g(t)}dt$,对于任意整数m,n,我们有:

$\left \langle \frac{1}{\sqrt{2\pi}}e^{-imt},\frac{1}{\sqrt{2\pi}}e^{-int}\right \rangle =\frac{1}{2\pi}\int_0^{2\pi}e^{-imt}e^{int}dt =\frac{1}{2\pi}\int_0^{2\pi}e^{-i(m-n)t}dt = \delta_{mn}$

这就证明了它们是正交归一的。空间中向量$f(\cdot)\in L^2[0,2\pi]$ek上的投影是:

$\left \langle f(\cdot),e_k \right \rangle = \frac{1}{\sqrt{2\pi}}\int_0^{2\pi}f(t)e^{ikt}dt$

这是大家熟悉的函数$f(\cdot)$傅立叶系数的复数形式(若将复数展开成余弦和正弦正交基,则系数乘一个常数因子)。函数$f(\cdot)$对这组向量的分解是傅立叶级数,不难证明这个傅立叶级数收敛于$f(\cdot)$。所以它们构成了L2[0, 2π]空间上的基。经典的傅立叶级数,就是建立在微分算子D一组在L2[-TT]空间正交归一的特征向量上。这组可数的基张成了L2[-TT]希尔伯特空间。

注意到微分算子D,有不可数的特征向量$e^{-iat}$,所以它们在无穷序列表达下可能是线性相关的。这取决于它们所在的空间。

是不是所有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点都能表达成无穷级数?也就是说,是不是它们都有可数的基?答案是否定的。

例如:对于函数定义内积为$\left \langle f(\cdot),g(\cdot) \right \rangle = \lim_{T\rightarrow \infty}\frac{1}{T}\int_{-T\pi}^{T\pi} f(t)\overline{g(t)}dt$,它构造了一个希尔伯特空间$L^2(-\infty, \infty)*$,对所有的实数s,t的函数$e_s(t) = \frac{1}{\sqrt{2\pi}}e^{-ist} $都是这空间上线性算子D的特征向量,不难验证它们是正交归一的,这组向量是不可数的。

$L^2[-T, T]$是可分的希尔伯特空间,里面的函数可以用傅立叶级数来表达(在L2积分意义下收敛,级数展开几乎处处逐点收敛于它)。而$L^2(-\infty, \infty)*$ 这希尔伯特空间是不可分的,所以这里的函数不能用傅立叶级数来表达。例子里那组向量是个不可数的正交归一基,这空间里的函数可以用积分变换来表达对这组基的分解和线性组合。从内积公式得到傅立叶变换,即是对这组基分解的分布函数;对基向量分布性分解的线性组合可直接写出傅立叶变换的反演。这提供了一个通俗的直观解读。更深入的探讨,诸如无穷区域的积分,无穷小分解系数分布函数的表达,积分的线性组合表示,及扩充到广义函数等等数学细节,在Sobolev空间可以得到更严谨的解读。

数学是直观想象在逻辑上精确化的学问。希尔伯特空间的研究,源自狄拉克对量子力学算符的表达。狄拉克非常注重数学上形式的美,简洁的美,他以此扩充了许多直观概念的应用场合,取得十分漂亮的结果。但在无穷世界的想象,还是需要用精确的逻辑来校正。1927年冯·诺依曼、希尔伯待和诺戴姆的论文《量子力学基础》,纠正了狄拉克缺乏严谨的不足。

在早期的泛函分析研究,特别是在物理应用中,希尔伯特空间指的是可分的完备的内积空间,即这空间有可数的稠集。上面的例子说明并非都是如此的。

 

大家已经熟悉在$\mathbb{R}^n$空间上的微分,怎么将它推广到往整体看不是那么“平整”的空间?先看看平面几何是怎么使用的。我们生活的大地实际上是地球球面上的一部分,把这个局部当作2维的欧几里德空间,或者说映射到$\mathbb{R}^2$空间。每一个局部地方在映射下对应着一个平面地图,球面上每个地点对应着平面地图上一个坐标,我们可以用坐标进行这个球面局部的各种计算。用几张平面地图覆盖了全球,就可以计算地球的各处。

对高维和更一般情况,也可以类似地,把拓扑空间X的一个局部开集,一一映射到$\mathbb{R}^n$空间上来计算。X空间上的一个点x对应着$\mathbb{R}^n$空间上的一个点,称为x的坐标,x的邻域对应着坐标的邻域以保持对应的收敛关系。所以这个映射必须是同胚的,也就是这个一一对应的映射双向都是连续的,就像X中的这个开集通过伸缩变形展平成$\mathbb{R}^n$空间的开集一样。如果有一族这样的开集覆盖了X,都能做到这样的映射,那么X上的每个点都有了n维实数的局部坐标。这样的X空间便称为流形。覆盖开集的重叠部分,流形上的点在不同映射的局部坐标系上,可以进行坐标变换。因为这样的映射是定义在开集上,所以x点总有一个足够小的邻域是完全在一个映射的局部坐标系上,x点与它坐标的收敛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如果交集之处的坐标变换是连续可导的,整个流形通过这些映射的坐标系,便可以有对应的微积分计算,这时称为微分流形

当然并非任何的拓扑空间都能做到这一点。流形X的拓扑不能太粗,对于两个点必须有能够分开的邻域,即是T2或者称为Hausdorff空间;拓扑也不能太复杂,要有可数的拓扑基(其元素的并能够生成所有开集,即是第二可数的)。局部映射必须与相同维数的$\mathbb{R}^n$空间同胚。下面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定义。

X是第二可数,T2的拓扑空间,若在一个覆盖X的开集族中的每个开集,都有一个嵌入$\mathbb{R}^n$的同胚映射,X可以称为n维拓扑流形,这个映射称为坐标图。在拓扑流形上,两个坐标图交集部分的点在不同的坐标图上映成不同的(坐标)点,如果这两个坐标变换函数有r阶连续导数,则称它们是Cr相容的坐标图。如果所有坐标图都是Cr相容的,则称这个流形为Cr微分流形。r为无穷大时称为光滑微分流形

对于一般的距离空间,它是T2,但只是第一可数的。如果它还是可分的,则它是第二可数的,这个拓扑中任何的开集都能由一组可数开球,用它们的并集来构成。可分的距离空间满足第二可数和T2的条件,只要每点的开邻域都有同维数的同胚坐标映射,就可以是流形。

两个维数分别为mnCr微分流形间的映射称为Cr映射,它可以表示为对应点局部坐标上的Cr函数。对这个函数的求导和积分,对应着这两个流形间的映射在这局部区域上的相应的运算。比如说,n维光滑微分流形X$\mathbb{R}$的函数,在X中点x的邻域对应着$\mathbb{R}^n$空间上一段光滑曲线。这条光滑曲线,对应着x点的切线(用方向导数表示)是一个n维向量,所有这些切向量形成的空间称为Xx处的切空间。虽然上述的切空间是由某一局部坐标系下定义的,可以证明不同的坐标系导出的切空间是相同的。直观上可以想象成二维X曲面在x这一点上的切平面。如果一个映射FCr微分流形X上每一点都对应着它切空间上的一个向量,F称为Cr向量场,在局部坐标下表示如下,其参数都是Cr函数。

$F = \sum _{i=1}^n a_i(x)\frac{\partial }{\partial x_i}$

纤维丛的定义了包含三个拓扑空间BMY和一个投影映射p:基空间M是全空间B的投影p(B)=M;基空间上每一个点x对应着这个投影在全空间B里的原像p-1(x),这原像与丛空间Y同胚,称为这点上的丛;基空间上每一点存在着一个邻域U,直积空间UxYU的投影原像p-1(U)同胚。在直观上可以想象二维曲面M,每一点x上都有一根p-1(x)的纤维,这些纤维互不相交,全体构成三维空间BB中的每一点都可以沿着纤维对应到M的同一个点上(称为投影),全空间上点的邻域在纤维上和投影到基空间上仍然是它们的邻域。不要把基空间M想象成一把刷子的底部,M应该看成是全空间的一个横截面,密实的纤维集束穿过这个横截面向两边无限延伸。每根纤维都像直线Y的弯曲变形。纤维丛的数学模型也可以用来描述物理空间中的场。

微分流形和纤维丛,若以欧几里德三维空间中的曲面和纤维集束几何体来看,都不难想象其图像。不过它们是在抽象的点集拓扑空间上有严格的定义,从而能够在上面推广微积分的应用。这些都是现代微分几何课程的内容,这里的简略介绍,希望通过较精确的数学定义,让大家可以想象这些概念。

(待续)


【扩展阅读】

  1. 冯·诺依曼关于量子理论的数学基础,算子环,遍历理论的研究http://www.kepu.net.cn/gb/basic/szsx/2/25/2_25_1008.htm

  2. 钱诚德,高等量子力学http://course.zjnu.cn/huangshihua/book/%E9%92%B1%E8%AF%9A%E5%BE%B7_%E9%AB%98%E7%AD%89%E9%87%8F%E5%AD%90%E5%8A%9B%E5%AD%A6.pdf

  3. 关肇直等,张恭庆,冯德兴,线性泛函分析入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4. 维基百科,流形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81%E5%BD%A2

  5. 程代展,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http://product.dangdang.com/93509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86565.html

上一篇:重修微积分5——线性
下一篇:重修微积分7——测度
收藏 IP: 50.156.25.*| 热度|

31 李伟钢 刘全慧 曾泳春 赵美娣 程代展 徐晓 田云川 王春艳 韦玉程 徐传胜 蔡小宁 骆桢 刘增辉 陈苏华 任国鹏 张天蓉 张海涛 唐常杰 林涛 陈筝 蔣勁松 郭景涛 丁大勇 张云 icgwang shenlu xuexiyanjiu zjzhaokeqin zlmsci yangb919 guoyanghuaw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