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博文在科学网可谓汗牛充栋,这个持续不断的话题常年保持较高的热度至少说明2点:师生关系是科研院所师生员工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师生关系已经出现异化,矛盾越发尖锐。其实,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说简单也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清楚地表达清楚;说复杂也复杂,即使出版几部专著也理不出头绪。
一、师生关系的本质
我曾经在博文“两条暂时相交的平行线”中论述了师生关系的本质。客观地说,导师与研究生需求不同、目标各异,本是2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只是在短短的二到三年研究生期间,在校园相遇,从而使两条平行线在大学校园短暂相交。毕业后,研究生忙着就业、婚恋、生子,而指导教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生指导工作。
从广度来看,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仅仅限于学业,而不包括生活、思想、求职。从深度来看,也仅限于学业的中宏观指导,虽然不是放任自由的放羊式粗放管理,但也非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由于年龄代沟的存在、各自目标的差异,导师与研究生很难发展成朋友关系。因为缺乏血缘的联系,导师与研究生也不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导师没必要尽抚养成人的责任,研究生也没有工作后必须回报导师培养之恩的义务。
二、研究生与导师矛盾的根源分析
研究生与导师矛盾的根源在于,研究生与导师的位置不同、目标不同,导致实际行为与对方预期产生较大偏差,引起利益之争。
从研究生角度来看,大部分本科生读研的目的并非出自对科研的真心喜爱,而是把读研作为一种逃避就业的手段、考取公务员岗位和事业单位编的敲门砖。当研究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不相关,学习成绩与未来前程不关联,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与预期回报不成比例的时候,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失望之余,研究生会将主要精力用于准备公务员考试、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寻求兼职实习机会方面。
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导师招收研究生首要目的并非培养人才,而是分担数据收集、实验处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科研申报等科研任务重任,辅助处理财务报账、考试监考、报表填写、会议筹备等教学、科研琐事。在科研GDP大跃进、教师考核指标节节攀升的背景下,当研究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科研任务之时,导师对研究生的失望之情、抱怨之意,便会溢于言表。
三、分门别类,制定指导对策
根据师生之间目标的偏离程度,可以制定三种截然不同的指导策略。
1、完全一致型
对于研究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能够学以致用的专业,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家具制造、网络通讯等应用型工科专业,导师的奋斗目标与研究生的求学目标基本一致,导师可以采取严师型的培养策略。实践环节、学术会议、学位论文,导师在各个培养环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因为前途一片光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研究生也乐于配合导师的严格要求,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目标。
2、部分相关型
对于研究内容与未来就业岗位、学习成绩与未来前程部分相关但市场需求狭窄的专业,如笔者从事的森林调查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基础型专业,导师只要尽到基本职责即可,如指导学生选题、支持学生参加必需的学术交流、帮助修改小论文和学位论文,努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剩下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实习、兼职、考证,给学生留下一条万一不能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替补路子。作为学生,应该努力替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为导师科研结题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3、基本不相关型
对于数理化生等基础性学科以及许多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内容与未来就业岗位、学习成绩与未来前程基本不相关,指导教师的招生目标与研究生的求学目标冲突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各退一步,放对方一条生路,可能是维持师生协调关系的基本准则。“既然不能给你以大好前程,我就放你一马”,应该成为这些学科导师应该持有的心态。作为导师,学业指导是必须的,但是学生只要满足学校最基本的答辩要求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展好了。至于财务报账、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这些杂事,还是少耽误学生一些宝贵的时间。写小论文、替导师分担科研负担,就不要奢望这些心不在研的学生了。当然,义务少了,权力也需要相应减免,科研补贴、毕业推荐这些好事情,研究生也不要麻烦导师的大驾了。
茫茫人海相遇,在象牙塔同窗共度数年,是师生值得珍惜的一种回忆。毕业后师生成为朋友,在这极为功利的社会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学校一别,从此视为路人、老死不相往来,也很正常,道理出奇地简单:师生本来就是暂时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嘛。然而,师生关系恶化到反目成仇、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地步,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无疑都是做人方面的极大失败,也是人生旅程中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