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huiyingc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huiyingcn

博文

妄谈“三十而立”

已有 3167 次阅读 2012-10-19 15: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语,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甚至还有个电视剧就叫做《三十而立》,不过我没看过。随着自己三十岁到来,好好的想了想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有如下体会。
首先,三十而立,这四个字到现在有人提起的时候多数都是表示“到了三十岁要学有所成,要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要独立,尤其是经济独立。”但是实际上孔子的这句话意义要深远的多。查看了一下孔子年表,孔子19岁娶妻20岁生子。所以这个“立”应该不包含娶妻生子成家这个意思。立业?孔子20岁左右开始做小吏,管理粮草等。到了三十岁,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暂露头角但是也不能算的上有了立足之地。其实孔子所谓的“立”是指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了,是指自己有了分析思考判断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是非不变、良莠不分。其实这个立,更深一层说,是指确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往大了说就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孔子从这个时候开始招收学徒,开始传播儒家思想。其实,孔子一生“贫且贱”,也就是说子一辈子都没有富有过,没有做过达官贵人。
再说立。上面是说立了什么,立的是思想,再说立到什么程度。这个立其实并不是说完全的掌握了,完全的弄明白了,学到饱和了,以后再也不用学了。这个立只是确立了一个方向,确立了儒家思想而不是法家道家等。立了之后还有很多的惑,要慢慢的去系统,去深入,到了四十岁才达到了不惑的程度。但是,尽管存在惑,自己的基本观点还是坚实的,而不是摇摆不定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立了之后也不是指排斥其他思想。子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也就是说“立”了之后,还曾经去拜访老子,想老子讨教,之后的思想貌似受到了老子的影响的。
再说三十,三十岁之前孔子都干什么了,有哪些经历使得孔子“立”了。众所周知的是孔子十有五而至于学。十五岁上的是大学。据说那个时候只有小学和大学。15岁之前上的是小学,15岁上了大学。上了几年不知道。然后19岁的时候结婚了,20岁的时候有了儿子,并且开始工作了,虽然只是做个小吏。27岁的时候郯子到鲁国访问。郯子是个贤人,讲道德、施仁义。孔子向郯子讨教了一番。私下里猜测孔子受郯子的影响很大。再后来,孔子30岁的时候,齐景公、晏婴到鲁国来,问礼于孔子,孔子开始小有名声了。想想这段背景,孔子在立之前,有读书、求学、家庭生活、工作经历、交流经历,于是立了。或许,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所以等到三十岁,子终于立了。
总结一下下,就是说,三十而立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成家立业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思想独立,有自己的见解。确立了思想,还是要继续深入继续改造继续完善。另外,思想不是随着岁月流逝自然确立的,是经过学习、经过实践、经过思考(我想子肯定思考过的,虽然现在我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而真正立的。
----------------------
这个topic,在我脑子里萦绕了很久了,已经超过一年了。一直想写,但是迟迟没有动手(想写动笔,但是觉得压根没有动“笔”)。没有动手写,是因为觉得对这个 topic 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很多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想等着把《论语》和《孟子》读完了再写。不过现在读《论语》的感触是读不懂,读的懂文字却读不懂内涵。于是知道即便读完了也 hold 不住这个 topic。还想先把史记里面的《孔子世家》读了吧,结果是读了也不能很好地 hold 的这个 topic。
刚才决定动手写,不是因为觉得自己能 hold 住了,是身体不适,干不动活了。
动手之前 google 了一下,想做个 review,看有没有别人写过这个 topic。果然有,而且我的观点和别人的差不多。如果换在十几年以前,我会很开心自己得到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幼稚了,感触只是自己其实没有很多的 novelty。而且其实我的认识也没有别人深刻,文采也不咋地。写出来,只是想说自己的话。
理工科胡思乱想胡言乱语的人,其实我连《论语》还没读完呢,刚读了一半儿,还觉得没读懂。如果谁看见了,欢迎探讨,欢迎拍砖。只要我不误导谁就好。
---------------------
以前写在我的新浪博客里,现在开了科学网博客,把这个贴过来作为第一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9990-624265.html


下一篇:被曲解的老庄哲学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5 鲍海飞 李冰 彭思龙 万仁甫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