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eiuca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leiucas

博文

这个夏天,我们分别亲近大自然 精选

已有 7390 次阅读 2020-6-19 21:48 |个人分类:自然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亲近大自然, 自然教育, 博物

引子

 

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要“分别”亲近大自然,而不是“一起”呢?那还要从本学期我开设的一门课说起。

我给本校的本科生同学开设了一门通识选修课,叫做《亲近大自然》。之所以开设这门课,是我觉得在当今信息社会,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罹患了“自然缺失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少,由此可能会带来很多后果,诸如孤独、狭隘、抑郁、缺乏创造力,等等。出于对自然的热爱,特别是对于正在复兴的博物学的热爱,结合自己的生物学专业背景,我就想着开这样一门课,与大学生们分享自己感悟自然、亲近自然的体会和做法,也给他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一点不一样的生气。

这门课该怎么上呢?既然是要治愈“自然缺失症”,既然是叫做“亲近大自然”,那就绝不能待在教室里坐而论道,而是要真正的走到自然中去才行。在去年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我就设计了植物拼图、群落调查、远足考察等活动,将动植物识别、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知、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虽然是第一次尝试,还有很多不成熟,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精彩作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20190418_IMG_7142

2019年课程期间的徒步旅行

 

陈昕然1

2019年课程期间同学制作的植物拼图

 

2019年底的时候,我已经计划好如何完善这门课了,并且设计了新的课程方案,还申报了学校的教改项目。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我先是把本来上半学期的课程调整到了下半学期,而后直接就改为在线教学了。这下子有点为难了:在线课程如何实现真正的“亲近大自然”呢?总不能让同学们待在家里隔空望自然吧!经过反复思考,我对课程计划又做了临时调整,将在线课程上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而线下部分不需要返校组织,直接在各位同学的家乡就可以开展。

这门课程只有半个学期8次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前两次为理论介绍,将自然教育的理念、亲近自然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辅之以自然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学习,先把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来。接下来的几次课,则要求同学们走出房间、走出庭院、走进自然,通过“形色”识植物、制作植物拼图、绘制植物地图、拍摄垃圾分类的vlog等活动,在自己的生活区域亲近大自然。为了让没有基础的同学也能完成任务,除了在前两次课介绍相关方法和技术外,我还提供了大量案例。此外,我还给同学们推荐了《笔记大自然》这本自然教育的好书,并让大家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录制音频与同学们分享阅读体会。由此,一门以户外实践体验为主的自然教育课程就初具框架了。

 

协奏

 

那么问题来了,同学们是否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和课程内容呢?实施的效果又如何呢?我在最后一次课,让同学们谈一下自己对自然教育或博物的理解,以及修习本课程的感受。下面结合同学们的作品和他们的感受,看看课程实施的效果吧。

 

在这个毕业的学期选修一门课,实属意外,我并非缺学分,相反选修的学分,多的我在结算学费时还需要额外交钱给学校。大抵是兴趣所致,一直没有旅游计划的我,希望依靠这门课来强制我出门看看,虽然被疫情给GANK了。但这门课对我的影响还是有的,至少我可以在未来教书的时候组织一两个活动,或者我彻彻底底的被洗脑开始研究起大自然。但我无法预知未来,所以我根本不相信未来,就像我不相信我现在学到的知识能够立刻转换成财富意义。只能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突然想起还有这么一门课,一个学问,可以促进我的大脑分泌一些催产素来让我兴奋,甚至让更多人兴奋。

——毕业生成森的分享


其实说实在,自己当时就是奔着有趣这个目的而来的,这个课满足了自己的一点私心。然后因为这个学期自己是居家学习的嘛,作业让我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最后的几天里,回到学校,发现初阳湖里多了一个人工小岛,岛上住着一对黑天鹅,那是它们的家,它们都有家里,我一个单身狗酸了……老师,课程结束了。亲近大自然这门课是我大学学习生活的最后一门课程,唉~~感慨万千,这门课的结束代表着我大学生活的结束,一想到这里,心中颇有伤感……

——毕业生韦明山的分享


韦明山同学的自然笔记

 

后来的日子里,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回到了学校,做自然地图的时候,逛着即将离别的校园,拿着软件拍摄不知名的植物,在没有毕业典礼的一年里,这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道别方式……

——毕业生陈亚伦的分享


在作业的“逼迫”下,我开始尝试着有目的地观察这个世界和大自然:原来,我家旁边的公园的植物种类竟然如此繁多,甚至还主动担当起小导游,和父母散步时向他们介绍植物种类,有时还会嘲笑他们活了五六十岁连花都不认识;回校后也和室友认认真真逛了整个浙师大,建筑和植物诉说着老校区走过的年代岁月,鲜花和绿草洋溢着新月湖的青春活力,弥补了过去两年半的遗憾……

——小学教育专业汪若婷的分享

 

汪若婷同学制作的植物拼图表情包

 

回顾整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以及参与的活动,我发现自己完成了很多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这无疑也是一种巨大地进步和自我超越……在完成本学期的各项作业时我都抱着兴奋而又些许的紧张的心理,后来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完成到这种程度的。因此,在这里也很感谢这门课和老师可以给我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成长进步。

——应用化学专业邹庆庆的分享


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切身实际的感受到自然的美妙,那丰富多彩的植物,那生气勃勃的乡野,轻而易举的就能扣动我的心弦,从而沉醉其中,静享悠闲……

——财务管理专业朱佳文的分享


事实上,我是生物专业的,已经学过了两个学期的植物学,按理说是会辨认很多植物了,但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就连我家门口的那棵小小的盆栽我都不认识。到了后来,与其说是作业驱动着我走出家门,不如说是我自己的好奇心在驱赶着我快去看看周边的绿色……因为是网课的原因,让人印象深刻的还要论老师布置的作业。每次的作业形式都不一样,点开看作业详情前就像是在抽奖。每当我做完一项作业,心满意足地分享给朋友看时,都会让他们感到很惊奇“为什么你们的作业这么有意思?”

——生物科学专业张子怡的分享


张子怡同学绘制的植物地图

 

试着回想一下,距离我们最近一次好好地近距离感受、亲近大自然已经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就我个人而言,在这门课程之前,这件事彷佛已经离我很遥远,我好像已经很久都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体会生活中的大自然了……而在上了亲近大自然这门课程后,我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我从最初的为了完成任务去接触自然,到现在发现自然的神奇,愿意主动去亲近自然,对自然中不同的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好奇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林雅诗的分享


我觉得这门课程唤醒了我对自然最原始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童时期对外界的好奇感也慢慢消失了。可能因为生活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环境里面,对大自然的好奇慢慢的泯灭了。这门课就像是一把火,我快熄灭的火炉重新被点燃了……希望在课程结束后我也可以一直让这把火不熄灭,接下来的时间希望自己也可以做一些自然笔记,去观察自己的居住地,记录下它当下的模样,让我回归最原始的自我,整个人只化成一双观察的眼睛。没有功利心纯粹的去观察自然,从身边的微小事物学到一些东西,回归自然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纯粹一点,单单去观察感受一件事物。日后可以回味这些经历,际遇,观察以及感动的瞬间。

——环境设计专业吴婉婷的分享


亲近大自然这门课程是我接触到的知识丰富、形式繁多、方法多样的课程里数一数二的,我想这是我真正成为教师的必修经验。

——历史学专业熊友琼的分享


不鸡零狗碎的学机灵,也不着急那么成人化,有明亮的眼睛,有不汲汲于现实的精神世界,有独立的人格和宽广的胸襟,有平淡处事的心境,这是《亲近大自然》带给我的最深层次的收获。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耿双的分享


张雯靖同学绘制的植物地图(浙师大初阳湖)

 

亲近大自然是一门十分特别又有意思的课程,是我这一学期选修的课程中最让我意外和惊喜的课程。开始我对这门课的预想是在教室里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来走进、认识大自然。没想到课如其名,亲近大自然就是走出教室,在自然中自然的学习。每次课程的作业也十分有趣,比如,认识几种身边的植物,制作植物拼图、自然笔记与植物地图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我彷佛回到了幼儿园时代,再次拥有了那种跳出社会的压力圈,像小动物那样重新回到自然的轻松与愉悦。

——音乐学专业胡栖桐的分享


通过这门课程也让我养成了记录身边自然的习惯,有时候可能看见了很美丽的花,我会拿出相机把它拍下来,或者牢牢记住模样,回家后赶紧拿笔画下来,还会查阅一些资料,更深入去了解。让自己与周围世界多了一些互动和思考,这都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想法,以前对于大自然带来的美只会让其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延展其美丽,但是我现在却学会了记录,可以说是很大的收获了。

——舞蹈学专业刘思益的分享


身为舞蹈学的学生,经过此次课程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编舞或感受舞蹈的时候,可以想象或者身处那片自然环境,不仅会让自己的内心情感更加丰富真实,也能让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

——舞蹈学专业杨丽的分享

 

汪若婷同学绘制的植物地图(浙师大老校区)

 

尾声

 

坦率地说,在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以户外活动为主的自然教育课程,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幸运地是,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课程实施的方法,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效果也算差强人意。说起来,本学期的课程不足之处还很多,特别是没能实现同学们之间的协作和充分交流。正如我的题目所说,我们只是在2020年的初夏,实现了“分别”亲近大自然,并没有一起亲近大自然。在最后一次作业中,同学们跟我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他们在完成每次作业时的欣喜和奇遇,还有对于本课程的期许,读着他们的文字,感觉像面对面在聊天。真的是要感谢他们,这门课的成果,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疫情是暂时的,我们终将回归日常。相信在不会很远的明天,我们可以放松心情,三五成群,一起去亲近大自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7254-1238564.html

上一篇:PCR小传
下一篇:看宋朝人如何“抗疫”
收藏 IP: 113.214.196.*| 热度|

12 黄永义 郑永军 王德华 杨卫东 王安良 史晓雷 张佐 冯大诚 周忠浩 孙颉 范振英 张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