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为论文The Bridge Test for Sampling Narrow Passages with Probabilistic Roadmap Planners的阅读笔记。 窄道(narrow passage)问题在运动规划领域算是臭名昭著了。由于窄道的体积(volume)总是很小,导致一些基于体积的采样分布,例如经典PRM中的均匀分布,难以在窄道中采样。而且,在处理多自由度机器人时,我们无法精确描述C-Space,更无法通过处理C-Space的几何信息来找到窄道。于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David Hsu等人就提出了桥测试算法,在仅对局部几何形状进行简单测试的情况下,增强窄道内的采样点密度。David Hsu在斯坦福大学拿到了Ph.D.,导师是运动规划领域大名鼎鼎的Jean-Claude Latombe。 要说桥测试(bridge test)好,必先给出其他方法“差”在哪里。对于V.Boor、M.H. Overmars和F. van der Stappen在论文The Gaussian Sampling Strategy for Probabilistic Roadmap Planners中给出的高斯采样策略,Hsu认为,虽然窄道内的位姿(configuraions)会靠近障碍物,但是很多靠近障碍物的位姿并不在窄道内——即位姿靠近障碍物是位姿在窄道内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由于高斯采样得到的位姿几乎都在障碍物附近,必然会浪费很多采样点,因为它们根本不在窄道内。对于作者本人在论文On Finding Narrow Passages with Probabilistic Roadmap Planners中提出的膨胀自由空间策略和S.A. Wilmarth等人在论文A Probabilistic Roadmap Planner with Sampling on The Medial Axis Of The Free Space中提出的收缩至C-Space中轴的策略,Hsu认为,它们需要复杂的几何操作,而在高维C-Space中,这是很困难的。 作者的目标是,通过采样少量的、位置较好的里程碑(milestones)来建立一幅好地图。为了在窄道内产生里程碑,花费在每一个里程碑上的时间比像均匀采样这样的简单采样策略要多一些,但是由此带来的地图规模的减小可以省去很多对里程碑之间的直线路径进行碰撞检测的时间。作者的实验表明,这种权衡是值得的。不过,作者在确定采样分布时,并没有单一使用桥测试产生的分布$\pi_{B}$。因为桥测试把大部分的采样点都分布在了窄道内,导致大片空旷区域没有采样点,这显然有些“矫枉过正”了。要想获得尽可能好的F的连通性信息,单靠$\pi_{B}$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作者考虑将桥测试分布$\pi_{B}$
和均匀分布$\pi_{U}$
相结合,使二者的“强项”自然结合,把它们的加权混合作为最终采样分布策略。 桥测试基于一个如下的现象:一个n维C-Space内的窄道,至少存在一个方向v,使得机器人在此方向上的活动是极其受限的。机器人沿方向v进行一个小小的扰动都可能使其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若机器人不想发生碰撞,它只能沿着与受限方向v垂直的方向运动。因此,对于一个位于窄道内的无碰撞点p,很容易找一条穿过p的线段s,使得s的两个端点都位于C障碍物上。s被很形象地称作“桥(bridge)”,它的两个端点就是桥墩(piers)。如果能够建立这样一座桥,我们就说p通过了桥测试。显然,在窄道内建桥要比在空旷区域(wide-open free space)建桥容易得多,这导致窄道内的采样点陡然增多,下图比较了窄道和开阔区域内的建桥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