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阮成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ruanli 多看、多学习,低调、少长篇大论,远离抱怨,关注科研,教育、就业、那些理性的思考及深刻的评论

博文

求教贴:关于光速

已有 4172 次阅读 2014-4-20 18:34 |个人分类:求教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老师我在想一个问题,比如用光来测量地月距离,正常的思维是:光从地球走到月球,再反射回来,这个时间除以2,再乘以光速,这就是地月距离,可是我在想,1.根据钟慢尺缩效应,这个时间是不是要经过换算才能用?假如也有一只时钟跟光一起走,它的时间会和地球上记录着的时间一样么?不一样?那根据洛伦兹变换,与光同步的时钟应该是没走的,时钟被无限延长,这样的话,地月距离就是无穷小了啊。我的这个想法对么??一直疑惑。2.假如我们在测量个地月距离在0.01秒内发射了两次信号,第一次的反射光和第二次光会相遇。假如这两束光上有两只时钟,他们相遇的时刻要比对一下时钟,现在问题是,他们的时钟会是一样的么?因为第一束光返回时与第二束光的相对速度是c还是2c呢?这个问题该怎么看,求教。

---------------------------------------老师不知奥我说清楚了没有,我再看了一下,我补充一下啊,对于第一个问题:就是光以光速去跑,可是他上面的表却走很少,我们算距离的时候是以光上面的钟表的时间乘以光速,还是以我们自己的时间乘以光速,如果是后者,那要洛伦兹变换有啥用?你说你辛辛苦苦倒腾出一个时间,却不用他,但是按照正常思维我觉得应该按照第一种方法计算,自己的速度乘以自己的时间才是自己的距离,用别人的时间乘以自己的速度来算自己的距离这算怎么回事?第二个是我的困惑的,我自己没有答案,求教。

-------------------------------------

强烈建议科学网增加博客的置顶功能,有的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我想推荐给博友的博文,希望大家多关注的博文,随着时间的过去,就被埋没了,希望科学网能像QQ空间一样,博主自己的空间自己做主,可以在博客内置顶。

--------------

[5]tzxdl  2014-4-20 22:081.根据钟慢尺缩效应,这个时间是不是要经过换算才能用?
==============不用换算,测量在地面系进行。
假如也有一只时钟跟光一起走,它的时间会和地球上记录着的时间一样么?不一样?
=============不一样!顺便提醒一下,时钟是实物,不可能达到光速。
那根据洛伦兹变换,与光同步的时钟应该是没走的,时钟被无限延长,这样的话,地月距离就是无穷小了啊。我的这个想法对么??一直疑惑。
================按相对论,就是这样。
2.假如我们在测量个地月距离在0.01秒内发射了两次信号,第一次的反射光和第二次光会相遇。假如这两束光上有两只时钟,他们相遇的时刻要比对一下时钟,现在问题是,他们的时钟会是一样的么?
===========按相对论,不一样!
因为第一束光返回时与第二束光的相对速度是c还是2c呢?
==============这看从那个参考系观察,若从光束自己观察(但有时相对论不允许光速系成为参考系),是C。若从地面系观察,是2C。
这个问题该怎么看,求教。博主回复(2014-4-20 22:13)谢谢您的详细回答。有个问题啊,弱弱的问一下:这个洛伦兹变换有什么应用?最好能举个例子吧。


[16]ltx  2014-4-30 10:59系统相对论推导出的光速方程为:v =[kv/ρ(1-ρ/ρ0)]^(1/2)
其中kv为绝对运动常数,ρ为引力场的空间密度,ρ0为光子表面的空间密度。
从上式可以看出,在不同引力场中能量相同(ρ0相等)的光子或在相同引力场中能量不同的光子,它们的速度都是不同的。光速c是在地表用可见光测得,由于光子表面空间密度ρ0远大于地表空间密度ρ,即1-ρ/ρ0≈1,于是有:
v ≈(kv/ρ)^(1/2)=c
即在地表光速约为(kv/ρ))^(1/2)的常数,称之为地表可见光速。可见,光速c是光速方程的一个近似解。博主回复(2014-4-30 12:25)哦,这样啊,谢谢您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746-786827.html

上一篇:求教贴:超导材料在超导态导热性怎么样?
下一篇:求教贴:为什么某个东西查不到文献,没人研究了
收藏 IP: 202.204.57.*| 热度|

3 徐晓 蔡庆华 王永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