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啄木鸟专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qinghui 对错误的数学论点发表评论

博文

Zmn-0886 反对伊战: 分析一个常见的业余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已有 1169 次阅读 2022-9-8 09:58 |个人分类:数学啄木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Zmn-0886 反对伊战: 分析一个常见的业余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编者按。下面是反对伊战先生的文章。现在发布如下,供网友们共享。请大家关注并积极评论。另外本《专栏》重申,这里纯属学术讨论,所有发布的各种意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专栏》编辑部的意见。《专栏》中有些文章发扬了啄木鸟精神,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言论进行了说理的批评。但请大家注意,也有些有严重错误的文章在这里发布,就是为了引起和得到广大网友们的评论。不要以为在这里发布的文章都是正确无误的。】

 

分析一个常见的业余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反对伊战


记号:a/ba除以b,比如1/2=0.5

a*ba乘以b

1-1/2 1 减去 1/2,而不是 1 减去 1 之后再 除以 2


我见过好几位业余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这些证明基本上相同,现将证明的意思大致叙述如下。

定理1. 每一个大的偶数N都可表为两个素数之和,即存在素数P1P2,满足P1+P2=N

 证明: 现假定n是区间[3N/2]中的一个奇数。则只要证明有这样的n 使得n和(N-n)都是素数,则哥德巴赫猜想即已获证。

由于n是奇数,所以(N-n)也是奇数。如果对于区间[3,根号N]中的每一个素数P,都有n,(N-n)都不能被P整除,则由于1<n<N,且n不能被任何一个小于等于 根号的素数整除,所以n是一个素数。【说明:实际上,由于对于区间[3,根号N]中的每一个素数P,都有n不能被P整除,n是奇数,n不能被2整除,所以,对于每一个 小于等于 根号N 的素数P,都有n不能被P整除。由于n>1,所以n可表为若干个(设为k个)素数的乘积,这里 k 大于等于1。由于对于每一个 小于等于 根号N 的素数P,都有n不能被P整除,所以,这k个素数都 大于  根号N。而n是这k个素数的乘积, 所以 n 大于 根号N k 次方。如果 k大于等于 2,则 n >N。这与已知 n<N (因为n 小于等于N/2) 矛盾。所以,k=1。这说明 n是一个素数。】同理,(N-n)也是一个素数。于是,哥德巴赫猜想得证。

所以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只需证明存在区间[3N/2]中的一个奇数n,满足对于每一个 [3,根号N] 区间的素数P,都有P不能被n整除,P也不能被(N-n)整除。

为了证明上述的n是存在的,我们用筛法。设P[3,根号N] 区间的一个素数,我们要求n满足n不能被P整除,所以将区间 [3N/2] 中的奇数筛了一次,有大约 1/ P 的数被筛掉。同理,又要求(N-n)不能被P整除,于是又筛一次,筛掉 1/ P 比例的数。(有可能两次被筛的数是相同的,不过,我们不对此细加讨论。)经两次筛除后,[3N/2]中,至少还有 1-2/P比例的奇数没有被筛掉。

命题1. 如果对于区间 [3N/2] 中的奇数,关于区间 [3,根号N] 中的每一个素数P都按上面方法筛,则最后剩下的未被筛掉的数的比例至少是 1-2/P)关于[3,根号N]区间的素数P 的连乘积,即(1/3*3/ 5*5/ 7*9/ 11*…。 我们将这个连乘积记为兀2。(命题1毕。) 

设区间 [3N/2] 中奇数的个数为a,则 a 大于等于(N/4-2,而可以证明,2大于等于 1/根号N (证明,我这里就不写了。)

所以,筛剩下来的数的个数大于等于 a乘以兀大于等于 ((N/4-2/根号N。由于N很大时,显然 ((N/4-2/根号N>0,且很大:((N/4-2/根号N 约等于(根号N/4,所以,满足我们要求的n存在,于是哥德巴赫猜想获证。证毕。

注:有证明者将上述证明方法称为“双筛法”。

下面,我们来分析上面的证明。证明的关键是命题1。由于几位证明者都未给出命题1的严格证明,从数学角度讲,命题1是不能被数学界所接受的。那么,退一步,我们来考虑,虽然没有严格的证明,命题1是否实际上是正确的?

由于“双筛”太复杂,我们来考虑“单筛”的情形,即对一个素数P,只筛1次,只筛去 1/p(而非2/p)比例的情形。设P是一个 小于等于 根号的素数(为方便起见,这里我们允许P=2),我们将正整数集合中能被P整除的正整数筛除,这样有大约1/p比例的数被筛除,有1-1/p比例的数未被筛除。这样,当对所有的 小于等于 根号的素数P,都使用一次上面的筛法后,按照命题1的逻辑,最后剩下数的比例是(1-1/ P)关于 小于等于 根号N的素数P的连乘积,即(1/2*2/3*4/5*6/7*…。 我们将这个连乘积记为兀1。于是根据命题1的逻辑,我们有如下的

命题1. bM是正整数,则在区间[b+1,b+M]中的M个正整数中,不能被 小于等于 根号的任一个素数P整除的数的比例大约是 1,从而这种数的个数大约为 1*M

下面,我们来看命题1’对不对。为简便计,我们把“不能被 小于等于 根号N 的素数整除”这条性质称为Q-性质,具有这样性质的数称为Q-性质数。于是命题1的大致意思是在自然数集的各处,Q-性质数在整数中的比例,或者说Q-性质数的密度大约为兀1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设 小于等于 根号的全部素数从小到大排列为 2=P1<P2<<Pr小于等于 根号N,则由数论中的定理,在区间[1, P1* P2**Pr]中,Q-性质数的个数为(P1-1)*(P2-1)** (Pr-1)。所以在此区间中,Q-性质数的比例为 (P1-1)* (P2-1)**(Pr-1)/(P1* P2**Pr),恰好等于兀1。但P1* P2**Pr是一个很大的数,比如N=1,000,000时,P1* P2**Pr>10300次方。    

那么对于长度较小(与N相比不太大)的区间,Q-性质数的比例会怎么样?

首先,1Q-性质数。而在[2,根号N]区间,没有Q-性质数,所以Q-性质数的密度(即比例)为零!所以,对于此区间,用兀1来估计Q-性质数的密度是完全错误的!

下面,考虑 m 在区间(根号NN]时的情形。此时,mQ-性质数等价于m是一个素数。由素数定理,在m附近,素数的密度大约为 1/(logm),这里,log表以常数e=2.71828....为底的自然对数。所以,当m 根号增加到N时,密度从 1/(log/根号N ) = 2/(logN) 减小到 1/(logN),密度不是一个常数。所以用一个常量来近似表示上面从 2/(logN) 1/(logN) 的不同的量,肯定是不精确的。

那么,兀等于多少?由数论中的Mertens定理,兀1 约等于 e的负c次方)/(log 根号N) =2*e的负c次方)/(log N) 此处c=0.57721...是欧拉常数,c被定义为n趋于无穷时,(1+ 1/2 +1/3 ++1/n-logn)的极限,所以2*e的负c次方)/(log N) 约等于 1.12/(log N)

m>N时,随着m的增大,计算m附近Q-性质数的密度会越来越困难。我计算了一下,当m= N的(3/2)次方时,在 N的(3/2)次方附近,Q-性质数的密度约为(2+2log2)/(3 log N) 约等于1.129/(logN)      (计算过程略。)

小结:随着m的变化,m附近的Q-性质数的密度不是一个常量,而是有复杂的变化规律。所以,命题1’是错误的。而命题1’是按照命题1的逻辑得到的。所以,命题1是完全靠不住的。

 

文博主:您好!

      如果文章发表,请在文章后面的评论区加上我的评论。

反对伊战


 评论如下:

用我文章中描述的方法(命题1)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有沈卫国先生,冯军刚先生,还有别的人,但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下面附上沈卫国先生的一篇文章。由文章中的(4),(6)可知,沈卫国先生用了我文章中的命题1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下面是沈卫国先生的文章。

 

******

 

  我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思路

 

                                      西北工业大学信息智能与逻辑研究所   沈卫国

 

          笔者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预印本”发表了“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一文。不但证明了该猜想,而且得到了更强的结果。因而谓之“强哥德巴赫猜想”。有兴趣的数学爱好者可去该中心下载。由于该证明文章必须顾及数学证明的“严格性”,因此有面面俱到的缺点,反使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思路不突出了。此文试图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笔者的证明思路而不涉及具体的证明过程。也就是,使此证明所反映的整数间的客观规律突出出来,大家一看就懂。然后就可以品评一番了。以下分步骤详述之。

1  任何偶数N,满足两个奇数相加等于它的奇数对共有N/4个(取整)。而且这两个奇数分别小于、大于该偶数除以2的“中间数”,也就是在该“中间数”的两边。这都是显然的。比如偶数20,其中间数是10,满足两个奇数相加等于它的奇数对分别是:911713515317119。其中119没有意义,可以舍去。在所取偶数很大时,误差是很小的。

2  在我们对任何偶数N,在其中点N/2两边等距地取奇数以构成其和等于N的奇数对时,是存在周期性的规律的:对任何小于根号下N(也就是N1/2次方)的素数S(注意,这里不是“奇数”)而言,在上述奇数对中,如果两个奇数中都含有S因子(也就是能被S整除),则这样的奇数对占全部奇数对总数(N/4)的1/S;而如果是该奇数对的两个奇数中只有一个奇数含有S因子,则这样的奇数对占全部奇数对总数(N/4)的2/S。读者可自行验证上述规律。注意,上面的第一种情况(也就是占1/S的情况),是该偶数N的中点N/2中含有素数S因子时的情况。而第二种情况(也就是占2/S的情况),是中点数不含该素数S因子的情况。比如,如果所论偶数N42,则其中点数是21,为素数3的合数,也就是含有素数3因子(能被3整除),于是,在满足要求的奇数对19231725152713291131933735537339中(141无意义,舍弃),含有3因子的奇数对是1527933339,正好3对,正好占全部奇数对总数9个的1/3(这里S3)。而对于素数5,则中点数21中不含5因子,所以,可以看出,含5因子的奇数不会同时出现在上述奇数对的两个奇数中,比如17251527735537,是分别出现的。而且其数目基本占全部奇数对总数N/4(这里也就是42/4=10(取整))的2/5,也就是4个。其它情况,读者可自行多举几个例子验证之。所取偶数越大,误差越小,因为不整除而有余数并被舍弃所产生的误差将随所论的偶数N的增大而变得微不足道。这里揭示的规律本不足为奇,因为对素数S而言,每隔S的倍数,就有一个含有S为因子的整数。每隔2S,就有含有S为因子的奇数(当然,或偶数)。因此,对奇数对而言的规律,不过是这一整数规律的“次规律”而已。

3  既然我们知道了含素数S因子的奇数对相对奇数对总数的比例(所占比例),那么,我们用1来减,就可得到不含素数S因子的奇数对相对奇数对总数的比例了。也就是(1-1/S),或(1-2/S)。比如,对素数3而言,在所论偶数N中,不含素数3因子的奇数对数为:奇数对总数乘以(1-1/3),也就是乘以2/3;或者是奇数对总数乘以(1-2/3),也就是乘以1/3。而所谓“奇数对总数”,前面已经指出了,很显然,就是N/4。换言之,就是(N/4*2/3),或(N/4*1/3)。“*”在此处作为乘号。两种情况何时适用,前面已经所论甚详了。对素数57等等,道理一样,不过把上面的素数3换成57等等就可以了。

4  可以证明,当然也可以实际去验证,上面揭示的关于在奇数对中含或不含素数S因子的规律,即相对奇数对总数的比例的规律,不但对奇数对总数有效,对在所有在奇数对总数中删去了所有或任何含有或不含小于素数S的素数因子的奇数对总数,仍然有效。比如相对于素数7,对前面所述的一种情况而言,不含素数7的奇数对数为(N/4*1-2/7),当然,这是相对奇数对总数(N/4)的。而对于在奇数对总数中已经删去了含有素数3因子的奇数对数而言,也就是相对(N/4*(1-2/3)而言,该规律仍然成立。换言之,在奇数对总数中,既不含3因子,也不含7因子的奇数对数为(N/4)*(1-2/3)*(1-2/7)。这个规律是很重要的,但很好证明。此处从略了。

5  对任何已经选定的偶数N,如果逐次(从小到大)删去含有素数3、5、7,........的素数对,那么,删到什么时候为止呢?由于我们是从小到大去删的,于是,当删到一个素数K,其自乘(也就是平方)数大于所选定的偶数N时,就不必再删了,因为所有包含有小于素数K的素数因子的奇数对都已经被删除了,而只包含大于等于素数K因子的合数,都已经大于所选偶数N了(包括其自乘数K*K,即K的平方,此数为最小的,但也已经大于N了),所以不必考虑了。

6  有了以上的准备,现在我们要问:在所选偶数N中,删去所有包含合数的奇数对后,还剩下什么?能否肯定还有奇数对——而此时已肯定成为了单纯的素数对了——存在?只要能证明有一对这样的素数对存在,哥德巴赫猜想就告证明。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确定,对所选任一偶数N而言,删去其所有奇合数对的后的奇数对(也就是奇素数对)数显然为:

      (N/4)*(1-2/3)*(1-2/5)*(1-2/7)*(1-2/11)*..........*(1-2/根号下N)

注意上式中没有(1-2/9),因为9不是素数。其它不是素数的情况也一样,不出现在上面的公式中。这里,我们在上式中加上

(1-2/9)这类的因子,由于这是一个分母大于分子的分数,乘上这么个因子,只能使整个式子变小,于是,上面的式子就大于下面的式子:

   (N/4)*(1-2/3)*(1-2/5)*(1-2/7)*(1-2/9)*(1-2/11)*........*(1-2/根号下N)

也就是(N/4)*(1/3)*(3/5)*(5/7)*(7/9)*(9/11)*..............*(根号下N)-2)]/(根号下N)

可以看出,分子、分母相消后上式等于(N/4)*(1/根号下N),分子、分母都乘以“根号下N”,就得到最简单的:(根号下N)/ 4。

也就是说,对所有偶数N而言,其包含的素数对数必然要>(根号下N)/4。当N大于16后,此式当然>1。也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得证。同

时,我们的结果还给出了一个满足哥德巴赫猜想的素数对的下限,它与“根号下N”成正比,随N的无限增大,它也无限增大,因此是远远大于     哥德巴赫猜想所仅仅要求的1的。因此,我将此结果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注意,上面的讨论都是针对“最不利”情况的,也就是“中点数”不含所删素数的因子的情况。此时所要删除的奇数对最多,换言之,剩下的素数对最少。因此,在这个情况下如果结论成立,其它情况就更成立了。因此不必再讨论了。  

   我坚信,一个如此简单的命题所描述的关于数的断语,如果它是真理,则必有简单的关于数的规律可循。因此,所谓“初等数论”是唯一的出路。用直接涉及无穷、极限的解析方法来讨论此问题,已经被证明很难有作为。

   于此,我还要特别强调,在我之前已有胡桢(已故)、唐国胜二先生先后得到同样的结果(指“>根号下N/4”)。他们的证明是否严格是另一个问题(起码与笔者的切入点及思路不尽相同),但发现的关于数的规律,是相同的(客观规律只有一个)。二位特别是已故的胡桢先生在此问题上的成就,是不应该、也终究不会被忽视的。另一方面,三个作者就同样的问题分别独立地得到同样的结果,此结果为错误的概率是不是就很小了?因为真理也就是正确的结论只有一个,而错误的途径可以是极多的。在平坦的马路上的同一个地点不断有人摔倒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不是吗?

鉴于这个证明过程的极其简单性、明确性,笔者愿在此提出一个所谓的“反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笔者的证明过程,究竟在哪一步是错误的?如果提不出来,不是反倒证明了笔者证明的正确性吗?

   严格、完整的证明,请参看笔者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预印本”中的论文(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返转到

   zmn-000文清慧:发扬啄木鸟精神-《数学啄木鸟专栏》开场白及目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5313-1354475.html

上一篇:Zmn-0885 杨六省:把反论题“√2是分数”换成“√2是简分数”—这是偷换概念。
下一篇:Zmn-0887 薛问天: 这是错上加错。评李鸿仪先生的《0884》
收藏 IP: 111.19.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