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我为什么爱上了科学网 精选

已有 8104 次阅读 2015-5-1 11:31 |个人分类:总结与反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

2003年底,当我从企业博士后站出站,自认为洞悉了信息行业的一般趋势和面临的基本学术问题,即:信息业从技术驱动转向服务驱动所需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工具。

服务驱动所需要的基本支撑学科包括心理学、管理科学、人机工程(当时更确切的研究方向是HCI(Human Computer Interface))、人工智能与复杂网络。这些学科的结合,必将伴随着通信从个人化通信向个性化通信演进,孕育出新的学科。

以此为题,我申请了三次国家基金,除了一次形式化审查出问题,其余的情况,都是评审人的答复极为不着调。当时联合申请的中科院数学所张老师安慰我说:“不要介怀评审人的负面意见。国家大了,有两个人讲点没脑子的话,再正常不过。”

随着通信行业的变化和发展,以及通信行业国营电信设备商的没落,使我觉得研究的机遇和必要性越来越小,我停止了申请。

不过,这些年来,我一直为企业提供服务,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并且,还辅导了我的学生创业,学生的公司也成功生存下来。这些事情虽小,但我引以为豪,自觉对得起国家的培养,也不会对于不公平的职称评审制度有太多抱怨。毕竟,当年谢绝了母校的三次挽留,硕士毕业南来广州时,一位老师问及我的志向,我曾经回答老师,愿为中国工业略尽绵薄。

我知道,科学网现在的争执有个习惯,喜欢人肉,并胡乱猜测。嵇少丞教授也曾经人肉过我一次,胡说了一番。我当然不会和他计较,但是为了防止其他的博友前来争执,所以我先做说明。

(2)

我的博士学位来自材料加工学科。当时,我的导师非常希望搞清楚塑料发泡成核的机理。在此阶段,我重新整理复习了大学期间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有关知识,仔细阅读了普里高京关于耗散结构的有关理论,阅读了Oonk的《相理论》,以及材料学科有关相变的各类书籍,自学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和《材料力学》,还学习了Flory关于高分子统计物理的有关内容。

当时实验条件极差,使我决定从计算机仿真入手,使用分子动力学的方式,来解决成核机理的问题。那时,童真教授对我说:“做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和做热力学分析的是两拨人,从微观到宏观,中间还隔着介观,这样做估计是走不通。”他还让我写了封信给杨玉良教授,谈谈自己的想法。杨老师回信,虽然不敢肯定这条路走得通,但还是鼓励我去尝试。

尝试确实失败了,使我不得不放弃仿真这条路,转向热力学和统计理论来讨论成核。

我追踪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的文献(那时没有Google,文献极度难查),从头开始,来分析气体分子在高分子体系中的行为。最后,我只好使用Brown运动,来解释有关过程,效果当然就谈不上太好。

到2012年,近十六年,我时不时都会被这问题困扰。

(3)

2012年春节,磁学专家CX要度量对一个Spin构成的系统进行仿真后的二维图像的混乱程度,故向我咨询图像的度量方式。-在他看来,我应该是图像处理的专家。

我下意识地告诉他,使用熵。同时给他提供了另一方案,使用Hamming Distance。

实际上,我们最后使用了Hamming Distance处理问题,而不是熵。我们测量了混乱图像和有序pattern之间的Hamming Distance。(这篇文章后来发在PRB上)。

在讨论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了我自己思想中的大Bug:我从学习统计力学一开始就接受的等概率假说。

这个假说,是被大学老师植入我的意识里的。

那位老师叫wss,给我们讲课时虽近中年,依然风姿绰约。因此,我不自觉就接受了她的讲法。

这里,我要提醒各位后来的朋友:如有美女对你讲课,你要十二万分小心,尤其要事后三思,防止被思想植入。

(4)

后面的事情发展,则始料未及。

等概率假说一事,本来不过是个假说,Boltzmann提出当初以及后来的历史发展,都是充满争论。一般人并不关心这些曲折的过去,而喜欢用费曼测算原子弹的故事,来说明问题。(其实,费曼的故事,对应的是最大熵原理,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等概率假说。)

对一般的物理学家而言,等概率假说,成为了信条。

我的宣称,引起了单位上物理学家们的普遍反弹。

因此,他们首先半开玩笑地将我称为“民科”。但是,随着PRB上文章的发表,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因此,他们改变了方式,说我疯了。由于我一直认为相变和湍流是问题的一体两面(大家知道,湍流问题是一直困扰物理学的大问题),所以,他们还专门找了一位我的朋友,小心翼翼地给我讲了黄昆的同学们的故事:黄昆的同学们,由于思考湍流,不是疯了,就是让车撞死了。

在此期间,20年的老友,由于信念,也由于行政工作上的一些分歧,跟我翻了脸。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来科学网写博客。

(5)

这些写博客的日子,是我在思想上最孤独的日子。

甚至在合作者中,我也会经常受到责难。我想了很多办法,告诉合作者们有关的概念。比如通过Bertrand奇论向他们说明“等概率”说法的不严密性,让他们在直觉上先跟等概率假说拉开距离。尽管如此,合作者M依然会有疑虑,他太年轻,不好称我为“民科”,而是“破坏分子”。

三年下来,我们在磁学系统中进行了有关仿真,通过激烈地探讨,也分清了热力学熵、统计力学熵和信息熵的不同。

剩下的问题,仅仅是如何采用学界接受的方式写文章的问题了。

在此期间,我那20年的老友,也默默开始接受我的有关思想,有时也主动示好。只是,孤独惯了,我也一下接受不了这种示好。

(6)

在这孤独的日子里,正是你,科学网,让我有了可以表达的平台;正是你们,我科学网的网友们,让我有了思想的呼吸空间。

我已年近半百,视力开始退化,记忆力开始下降,接受新东西速度降低,我有时感觉自己仿佛是燕王朱棣,在大漠中进行人生的最后一场冲刺。

幸有你们陪伴,网友们,我爱你们!

幸有你的支撑,科学网,我爱你!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886369.html

上一篇:XXX
下一篇:删掉的博文在这里
收藏 IP: 14.150.11.*| 热度|

83 袁贤讯 王善勇 任国鹏 魏焱明 李宁 吕喆 刘立 赵美娣 武夷山 杨正瓴 秦四清 陈楷翰 李志俊 周可真 谢力 陈小润 王安良 李竞 陆俊茜 蔡庆华 李土荣 刘艳红 庄世宇 罗德海 朱晓刚 蔡小宁 张能立 王春艳 韦玉程 张卫 董全 田云川 刘波 汪晓军 张忆文 林中祥 蔣勁松 李伟钢 戴德昌 曹聪 肖重发 刘洋 张士宏 黄永义 王国强 韩玉芬 周波 李天成 李学宽 应行仁 邵鹏 范毅方 水迎波 曾泳春 王芳 刘全慧 李景果 李宇斌 徐长庆 余皓 唐常杰 任胜利 孙学军 邢志忠 余昕 钱玉忠 陈智文 强涛 icgwang fumingxu wliming htli blackrain007 ybybyb3929 tuner anran123 crossing shenlu xuexiyanjiu dulizhi95 seanhhu yunml fishman93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