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先说说1729年Bradley对光行差的解释。
图1 光行差的图示(图片来自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6/6d/Aberrationlighttimebeaming.gif)
如图1,左面是从发光的恒星(黄色球)固定不动的情况(这是日心说设想的结果,恒星应该固定不动),那么恒星从上往下发光,如果地球(白色球)从左往右以速度$-\textbf{v}$前进,则从固定的框架角度可能,光线垂直向下,打在地球上,我们直观上自然会认为光线是垂直打在地球上的。而如果从地球上的观察者角度看这个问题,如图右那么光的速度(如蓝色的波浪线所示)和恒星的相对运行速度相叠加(按照伽利略速度叠加原理),则新的光线方向则产生了变化,应该是偏左向向下打在地球上,因此我们逆着光线推回去,就会认为恒星是出现在了浅黄色球的位置。
因此,如果我们如果事先知道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速度-1729年的时候,大家已经比较精确地知道了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半径,因此很容易算出地球公转的速度,-则我们就可以根据浅黄色小球跟真实恒星位置的偏差,算出光速了。而这个偏差,就被称为光行差。
其实光行差还有很多不同种类,比如地球自转引起的光行差等等,但是相对而言,在当时的条件下,Bradley只能比较精确地算出测出地球公转引起的光行差。
如图2,这个计算相当简单,如果光从恒星以速度$\textbf{C}$打出,以角度$\theta$打向地球,那么在地球上看,就光应该是以速度$\textbf{C}_{N}$,角度$\phi$打下来。假定天球相对地球(认为地球静止)以速度$\textbf{v}$运动,则有:
$Tan(\phi)=C Sin(\theta) /(C Cos(\theta)+v))$
当$\theta$为90度时,结果就定为:
$Tan(\phi)=C /v$
所以在知道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速度的情况下,我们就知道了方程中的$\textbf{v}$的值,然后通过对某颗星星的测量,来确定相应的$\theta$和$\phi$,就可以算出光相对于静止的天球的速度$\textbf{C}$了。
| |||
图2 光速的求取 |
(10)
正如我们所强调的,Bradley是按照牛顿的Corpuscle来解释光的,所以,相对地球的光速$\textbf{C}_{N}$超了光速$\textbf{C}$也算正常的事情,而且 相对光速而言,地球的运动速度也不高,仅29.8 km/s(http://en.wikipedia.org/wiki/Earth之 Orbit),比光速低了4个量级,所以这点轻微的变化,从当时的实验条件和测算精准程度而言,也不会引起诸如
“光速不变”的问题。换言之,在Bradley的时代,Bradley非常合理而完满地解释了光行差的现象,并且比较准确地估算了光速。
但是,从1729年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间内,每当光或者电磁波的理论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理论包括以太的拖拽理论,以太的收缩理论,狭义相对论-光行差的实验都被提出来,被再次解释或者做一些新条件下的实验。(http://en.wikipedia.org/wiki/Aberration_of_light)这里面重要的人物和时间点有:
1804 Thomas Young
1818 Augustin Fresnel
1845 Stokes
1895 Hendrik Lorentz
1905 Albert Einstein
在未来,也许光行差的实验还会被提及,在新的条件下的实验会进行,新的理论会产生。科学,总是会回到他曾经玩过的游戏中去,寻找新意。这是脱离世俗的必然,也是人类昂然前行的凭借,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是我们的灵魂所在。因此让我们回望1725年春天伦敦的北面天空,寻找天棓四(Gama Draconis),那颗明亮之星:
图3 用Cartes Du Ciel天文软件仿真的伦敦北面天空,明亮之星已经标出(Gam Dra)。
-------------------------
回复李铭的问题:$\theta$如何算:
图4 光行差与恒星视差的说明图
如图4,其中中间红色球代表太阳,白色的绕红色球旋转的白色球代表地球。如果恒星在相当远的位置,其光线打向地球,如图之橙色虚线所示,则可以估算出相应的夹角。如果只考虑地球上的南北向观察,即星星的高度角(实际上当时Braley只能较精确测定高度角)。这个夹角大致可以从图3估计来,因为此时星星在正北的天空。然后可以在考虑地球处于不同轨道地方的$\theta$。
然后可以比较标准的和观察角$\phi$的差距:
$\phi-\theta\approx (Tan(\phi)-Tan(\theta))Cos^{2}(\phi)$
图4中橙色线说明了视差的情况引起的误差情况,而如果是光行差,其情况则如黄绿蓝色线所示,结果使得星星出现蓝北偏差的位置应该如蓝色的星星所示。可以看出,恒星视差和蓝色星星所示的光行差,随位置不同,在地球公转的一个周期内,会有不同的相位变化。
图5 角度变化( $\phi-\theta$)(以Mar.之最低点到Sept.之最高点之角度变化差距,除以2,则得到了$\phi-\theta$,而其对应的$\theta$则要根据当时的测量来计算,使用$\phi$代替$\theta$也可以)
Bradley通过时间校准以后,计算的角度变化如图5,则说明这种变化不可能来自视差,只可能是一种新的变化,经过各种假设的检验,最后Bradley将结果归到了光行差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