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在介绍了有关光学思想的背景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光行差实验的天文学背景。
(6)
如果有一个物体离你近,一个物体离你远,你是如何通过视觉判断出来的呢?那是因为,我们有两只眼睛,每一只眼睛看到的图像不同:近的物体,在每只眼睛里,相对眼睛感觉到的图像中心的位置,有很大的差异;反之,远的物体,这个位置差异就小些;如果东西离你非常远,你会觉得那个物体在每只眼睛里都保持在了同一位置。这个实验非常好做:将手指放到离眼睛较近的位置,然后闭上一只眼睛,看看手指在眼睛中的位置;然后换只眼闭上,再看看手指的位置,你很容易察觉这种差别。通过调整手指的远近,你很容易发现我说的情况。利用两个眼睛位置的不同观察结果,来判断物体的远近,这叫双目视觉;而两只眼睛处于不同位置,得到图像不同,这称为视差。(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allax)
将视差原理扩大些:我们在地球上不同位置观察星体,那么离地球近的星体,当然就会出现大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越远的星体,这个变化就越小。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如前所述,1672年,Cassini测定了地球到火星的距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782377.html )
将视差原理再扩大些:假设如哥白尼所述,太阳在这宇宙中保持固定不动的地位(即日心说,http://en.wikipedia.org/wiki/Heliocentrism ),则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那么天庭上那些相对太阳固定不动的星体,当离太阳近时,其在地球上一年中观察到的相对位置变化就大,而较远时,这些星体在相对位置变化就小,甚至看不出变化。这称为恒星视差(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llar_parallax) 。实际上正是通过对恒星视差的观察,最后我们才知道其实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不过是银河系大家庭的一员。(http://en.wikipedia.org/wiki/Milky_Way)而认识到这一点,牵涉到了光学技术上的两位重要人物:贝塞尔(http://en.wikipedia.org/wiki/Friedrich_Bessel ),夫琅禾费(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von_Fraunhofer )。这是后话,不提。
(7)
在古希腊学者托勒密(http://en.wikipedia.org/wiki/Ptolemy)勾画的世界里,地球是世界的中心,而世界的最外层,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层水晶罩子,那些平时看起来统一移动,彼此相对不动的,离我们最远的星星,就嵌在这层罩子上。而水晶罩子,是由上帝和祂的天使们推动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centric_model,http://en.wikipedia.org/wiki/Firmament)
到了16世纪上半叶,哥白尼(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olaus_Copernicus)的日心说建立,其概念也是从托勒密的模型修正而来,无非是世界的中心换作了太阳而已。世界最外一层罩子,依然保留在那里。换成太阳以后,整个外罩和太阳一起,也不需要移动了。(http://en.wikipedia.org/wiki/Heliocentrism)
虽然布鲁诺(http://en.wikipedia.org/wiki/Giordano_Bruno
)更近一步,取消了这个世界的中心,并为此在1600年遭受火刑,但在当时,布鲁诺并没有证据。
所以,当时被接受的观念,最重要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天文学家们用日心说,解释和计算行星轨道就容易多了。
如果真能观察到恒星视差(有人从托勒密的时代就计算过,最外层的星星,即那些恒星,应该是至少离地球有20000个地球半径(http://en.wikipedia.org/wiki/Celestial_spheres),所以随着仪器水平的提高,这些星星又不是太远的话,观察到恒星视差不是不可能。),那么这个结论将大大支持日心说。Thomas Digges在1573年就提出了这个想法,因此不断有人提出看到了恒星视差。但是后来仔细检查,这些说法不是仪器出了毛病,就是观察者的主观感觉。
但是 ,1680年, Jean Picard说,总结其10年观察,发现北极星( Pole Star)每年有40''的往复变化; John Flamsteed 在1689年以及以后的年份观察到类似结果; 胡克(Robert Hooke)在1674年发表了关于天棓四( γ Draconis)的观察发现其十月份比7月份要偏北23''多一些。
(8)
1725年,James Bradley和Samuel Molyneux为了印证胡克的观察,在伦敦的郊区,一个叫做Kew的地方,开始观察天棓四。这次观察搞得非常扎实。望远镜由当时最有名的工匠制造,整个望远镜用烟囱状的土台固定,调节用了带刻度的螺栓,水平位置的取法使用了重垂线。
实验证明,胡克所言不虚,而且明显不是实验误差。但是,恒星的偏移轨迹则无法用行星视差来解释。-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旋转方向了。而天棓四偏移的旋转方向在南北方向的投影根据月份来算,跟恒星视差相比,对应不上。
James Bradley也考虑了好多种不同的可能性。比如,他曾经考虑过是否是地球的章动引起了相关效应。但是通过对别的星体的观察,发现轨迹不对,这个道理讲不通。
最后,据传说,James Bradley泛舟泰晤士河,看见船掉方向时时,旗帜随风换向,同时又叠加了船的速度,受此启发,而解释了这一新的结果,即所谓光行差。(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Bradley ,http://en.wikipedia.org/wiki/Aberration_of_light )
按照伽利略的速度叠加原理,在知道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速度的情况下,很容易估算出光速。这个结果按照现代的单位制换算,是301,000,000m/s。(http://en.wikipedia.org/wiki/Speed_of_ligh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