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田纳西大学王令隽教授的往来邮件
令隽先生:
您好。四年前您来函谈及:"核物理可能是最可能揭示秘密的地方,这一方面是由于它是微观的前沿,一方面是由于它几乎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时刻铭记在心。
现在计划要写的文章基本接近尾声,开始研读探索核物理。我把“大自然层次相似性、电子规律运动、自然物质(电子、质子)以结构形式存在”的观点,应用到核物理,小有收获。在科学网博客发表文章《敢来挑战么?(五)(原子核的结构和衰减) 》和《前沿科学问题(六)(子虚乌有的中微子) 》。请您斧正。
其中(五)得益于您提供的信息“氦核结构非常稳固,就是核爆炸也不分离”,因而认为氦核是核内粒子的主要结构,其次是核元和中子。原子核内的氦核是按1,4,9 分层环绕(分别是1,2,3的平方,同时1是最小的自然数,4个顶点构成最小的立体-四面体,第三层为什么是9还不清楚,盼望先生指教)。每个氦核能够牵动2个核外电子,于是就有了核外电子的2,8,18 或 K,L,M的分层环绕。
其中(六)主要讨论了核能量。认为核能储藏在核能粒子的极高速运转之中,是这些粒子运转的动能成就了核能,而不是那个质能公式。认为中微子的存在理由不充分。文章中对β衰变的过程是推理、猜想,盼望先生指教。
我有两个亲戚(侄辈)在田纳西大学任教,一个是赵X(物理化学),一个是葛X(生物物理)。不知您是否认识。
祝:圣诞快乐。
成和 叩 2018-12-09 7:30
成和你好!
关于核结构,我不清楚你的构想的细节,所以提不出什么意见。
至于贝它衰变中的能量去向,有一个去处就是被辐射物质块(宏观体积)吸收了。可是此前的模型都是假定衰变是由孤零零的单个粒子的反应,能量平衡也必须由反应前后的粒子来分担,所以就产生问题。玻尔当时有另一种解释,不需要假定中微子的存在。但是因为费米当时在核物理方面的威望已经超越玻尔,他的贝它衰变理论(包括中微子假定和量子场论方法以及相互作用哈密尔顿函数形式)也就被学界继承下来了。
我猜想你的侄子是在Knoxvill 分校,所以无缘会晤。你可以把我的通讯址告诉他们,直接联系。
祝好!
令隽
2018-12-09 22:14
博客附言:
以上是与王令隽先生就原子核内结构和中微子的邮件交流,没想到先生及时的回信。除了两个侄辈的名字作了屏蔽、日期是从邮件上方摘录下来,全文照登。
感谢令隽先生以丰裕的学识,不拘泥于牛气哄哄诺贝尔奖。站在科学史的高度,从中微子的出生地——β衰变的能量去处,关注实验整体效应,而不是单个粒子能量归属。
拙文(子虚乌有的中微子)发表之后,几个半瓢水的学者全然不看其中的事实与逻辑,也不探讨衰变能量。笃信人家有科研团队,有实验认证,有诺贝尔奖,只能讨论获奖实验的过程和计算。一味地奉承现有理论,趋炎附势。并且认为你凭感觉否认中微子就是大逆不道,甚至上升到中国人的马马虎虎。
在此转发令隽教授的信件,请大家看看先生看待科学理论的高识远度和睿智的思维。
2018/12/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