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提职,评奖,考核,论文都是硬指标之一。但是,握有评审权的决策者们似乎只在意论文形式,而不是论文内容。只要提供论文原件,看一眼作者单位及排序,至于内容如何,没人过问。于是,造假者趁机浑水摸鱼,蒙混过关。
一篇论文的作者,单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章中的实际贡献。这些年,论文虚假泛滥成风,有挂名的,有代写的,有抄袭的,比比皆是。由于诚信缺失,无法对文章形式做出判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场答辩。现场答辩,无疑增加了论文作者压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一溜便知。真假李逵现形于阳光之下。听众都是裁判,都可以质疑发问。真金不怕火炼。第一作者要回答你在本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实验创新点,提供必要的原始数据。通讯作者要回答本文的设计思路和科学创新意义,甚至写作批改的过程。其他作者也要回答在文中的角色。
这样做的好处有助于扭转学术风气,让讲者和听者都关注于学术交流上,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学术氛围为关注科学问题,而不是刊物因子。实干者与作弊者都会在老师的监督之下。
根据答辩的现场表现,我相信听众心里会做出判断的。若专家领导想玩猫腻,恐怕也不敢太过分。如果答辩人不是实际贡献者,他要漏洞百出,被当众“羞辱”的。为什么不可以执行呢?答案很清楚,水清则无鱼。领导们心里清楚,这样做费力不讨好。何况有的人自己当年就是这么上来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