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m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omeng

博文

元宵节的英文名及其历史由来

已有 6176 次阅读 2019-2-24 08:0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元宵节, 英文, 赏灯, lantern festival

pixel2013.jpg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小正月。其实正月十五不只是中国的节日,很多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都会庆祝这一节日,比如日本、韩国等。因为农历的正月又叫“元月”,古人将夜晚叫作“宵”,汉朝时便将正月十五确定为“元宵节”,意及“正月的夜晚的节日”。

 

元宵节最初兴起是在汉朝,而那时也被称为上元节,主要是因为汉朝道教的兴盛。在道教文化中,天、地、水三官大帝分别掌管人事兴衰。而天官生日为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日,可以祈求一年的好运气;地官生日为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为地官赦罪日,要普度孤魂;水官生日为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可以祈求消灾解难。后来应该是为了不局限于道教的文化背景限制,才有了“元宵节”的称呼。

 

元宵节这一天,大家有燃灯祈福的民间习俗,主要兴盛于汉朝之后。因为东汉末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这种物品可以被寻常百姓所消费,进而促进了纸糊灯笼的传播和使用。一开始的时候燃灯祈福主要是宫廷中的仪式,主要是受佛教的影响,模仿僧侣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后来逐渐流传于民间。燃灯祈福这一元宵节的习俗之所以对民众十分重要和特殊,关键在于古代政府是实行宵禁制度的,到了夜晚必须回家,不能在外面的马路上闲逛。所以古人的夜生活并不是很丰富。但是在元宵节(上元节)的夜晚,汉代和唐代都是没有宵禁的。所以民众可以通宵游玩赏灯,热闹非凡,所以这成为了人们最欢欣快乐的日子,也有了“闹元宵”的说法。元宵节的英文名也抓住了赏灯这一最重要的特征,叫做“Lantern Festival”。

 

后来元宵节的活动也逐渐丰富,有了猜灯谜(Guessing Lantern riddles)、舞龙(Dragon dance)、舞狮(Lion dance)等活动。

 

而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的习俗,其起源有诸多说法。但是在民间开始兴起应该始于宋代。在明州(现浙江宁波)出现了这种新奇食品,用黑芝麻,猪油,白糖做馅,外面用糯米粉包好搓成球,煮熟后实用。这种食品因为煮熟后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叫作“浮元子”,后来逐渐改称“汤圆”或“元宵”。元宵的英文名可以叫Rice glue ballsweet dumplings,或者Yuanxiao。个人认为Rice glue ball更为准确和易于外国人理解。

所以,从出现的朝代来看,是先有元宵节,后来才有了元宵这种食物。所以那些说元宵节是因为元宵这一食物而命名的人都是骗子。更有甚者说是楚昭王在长江上看到了这种食物浮于江面,味道甜美,派人去问孔子这是什么,孔子说这东西有复兴之兆,又因为当天是正月十五,于是楚昭王就命人每年正月十五仿制此物而食……你扔一个元宵到长江里,我就不信它还能浮起来!而且在长江上漂着的东西,直接拿起来吃还能觉得味道甜美的,真是不敢想象。

 

现在一般说南方人在正月十五吃“汤圆”,而北方人吃“元宵”。主要是两者的制作方法不同,“汤圆”是采用糯米粉做的生面团来包馅的做法,而“元宵”是用一个方块馅在糯米粉里滚出来的。尽管做法不同,但是对于节日的意义确实一致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于吃元宵的习俗一直保留,但是赏灯的习俗却逐渐淡化。毕竟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单纯的赏灯已经是天天可以做到的事情了。

上海外滩夜景,图片源自Pixabay

因此,今年故宫特地选择在“上元之夜”举行“元宵灯会”也算是一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复兴和强化。最后,附上两首元宵佳节的古诗与读者共享。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题图摄影:Pixel2013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747-1163859.html


下一篇:一道“左宗鸡”,半部移民史
收藏 IP: 71.192.167.*| 热度|

2 张鹰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