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ilanyun0415 夕阳技术的守墓人-邮箱:jkyhly@hnfnu.edu.cn ;hailanyun0415@gmail.com

博文

关于李轻舟博主的物理题

已有 5752 次阅读 2014-9-5 16:25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李轻舟博主发了两道物理题,毕竟我很久没做了,确实有点手生,尝试做了下第二道,不过第二问、第三问都做错了。

题目II.这是2013年四川高考理综物理部分的“压轴题”。四川近年来实际参加高考的理科生在20万以上(今年是28万,这里面包括“专业调剂”进入物理系或应用物理系的也是极少数),在三科合堂(以前是合卷,现在是分卷,实际降低了难度)的情况下,能完成这道“压轴题”的不到一万人,绝大部分考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只能完成第一个小问,后面两个问与高考数学“压轴题”类似,被一些老师戏称为“留给要考清华北大的同学去做!”,即要求绝大部分学生果断放弃,把有限时间留给化学与生物(我看过近几年卷子,“压轴题”有时特别难,甚至需要数学的级数来处理,有时只是物理知识综合性特别强而已)


11.(19分)如图所示,竖直平面(纸面)内有平面直角坐标系xOy,x轴沿水平方向。在x≤0的区域内存在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的匀强磁场。在第二象限紧贴y轴固定放置长为l、表面粗糙的不带电绝缘平板,平板平行x轴且与x轴相距h。在第一象限内的某区域存在方向互相垂直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2,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和匀强电场(图中未画出)。一质量为m、不带电的小球Q从平板下侧A点沿x正向抛出;另一质量也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P从A点紧贴平板沿x轴正向运动,变为匀速运动后从y轴上的D点进入电磁场区域做匀速圆周运动,经1/4圆周离开电磁场区域,沿y轴负方向运动,然后从x轴上的K点进入第四象限。小球P、Q相遇在第四象限内的某一点,且竖直方向速度相同。设运动过程中小球P的电量不变,小球P和Q始终在纸面内运动且均看作质点,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并判断P球所带电荷的正负;

(2)小球Q的抛出速度v0取值范围;

(3)B1是B2的多少倍?


(1)

图1

首先最好能把P、Q的轨迹画出来。如上图。根据P在第二象限轨迹不难判断P所受的重力与洛伦兹力抵消,P带正电荷。

不过粗心的人看到轨迹后,有可能产生这样一个想法:P和Q重力加速度相同,落后的P真的能赶上Q吗?如果电场方向向下能使P加速度更大,赶上Q的可能性会更大些吧,这其实是一个陷阱。第一象限洛伦兹力为向心力,电场力重力方向若都向下,无法在第一象限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电场力应该与重力抵消,那么可以算出场强大小为mg/q


(2)

首先,V0必须大于0,否则无法进入第一象限。


图2

其次,两者的轨迹可能会交于第一象限,如上图。那么V0将会有一个最大值,就是交于x轴的时候。

根据V0t≤l+h;0.5gt2=h可以算出这个最大值。我这里错误的地方在于圆周半径并不是h,鸡贼的示意图把k画在那个位置,起到了一个引导大家误认为0DK能构成1/4圆的作用。



图3

第三,看了姬扬博主18楼的回复才意识到P进入第四象限需要一定时间,如上图。如果Q在这段时间内x坐标超过了P,那么永远无法相撞。

P在第二象限如果是做减速运动,则时间t2<l/vp,P在第一象限圆周运动时间t1=πh/2vp,加速运动时间若为t3

V0(t1+t2+t3)<l+h可以算出一个最大值。不过由于t2t3不明,所以这个值不好确定我这里错误的地方在于求范围并非精确求解,上图的情况应该是可以找到一个P与Q相撞于第四象限的,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相撞时y方向速度一定相同。



图4

第四,P运动到x轴的时候,向下的速度为VP,如果此时Q向下的分速度VQ⊥>VP,那么P、Q也永远无法相撞,如上图。0.5g(t1+t2)<VP也是一个限制条件。不过这一点和V0没什么关系。我这里错误的地方同样在于求范围并非精确求解,上图的情况应该也是可以找到一个P与Q相撞于第四象限的,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相撞时y方向速度一定相同。



(3)

小球P在第二象限受到重力、洛伦兹力、支持力、摩擦力等,

根据qB1VP≥mg可以算出B1的下限

根据qB2VP=mVP2/h可以算出B2

我这里错误的地方在于把VP当已知条件了,另外没有考虑PQ相遇时竖直方向速度相同这个条件。


该题目精彩的地方我觉得有:

(1)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我似乎是进入大学才学会用字母解题的,高中老师或许也讲了只是我没认真听吧。

(2)运动轨迹多样。包括直线、圆、抛物线。知识点多样。包括重力、洛伦兹力、向心力等。

(3)第一象限没有画磁场强度。这是很恶心的一点,粗心的人或许会认为B1B2相等也不一定。如果了,根据点的密度就能判断B1B2的比值。

(4)初始条件不明。Q的初速度不知道,P的初速度也不知道,甚至P在第二象限到底是做什么直线运动都不清楚。我觉得这一点极大的拓宽了解题思路,让解题人产生一种探索的感觉而不是完成一个冷冰冰的任务。


   王春艳给出的标准答案,想了想还是放到博文最后算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147-825264.html

上一篇:三光投影
下一篇:我的屠龙刀
收藏 IP: 58.20.74.*| 热度|

4 姬扬 吕喆 杨正瓴 王春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