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学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bohua

博文

刘人怀院士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有创新的大学管理者

已有 6855 次阅读 2013-7-3 13:52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创新, 科学家, 大学校长, 管理者, 刘人怀

刘人怀院士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有创新的大学管理者

——祝贺刘人怀院士从教五十周年

 

孙博华

2013-4-28

 

刘人怀先生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和教育管理家,今年在庆祝从教50周之际,特别向刘院士致敬!为了号召向刘院士学习,这里回忆与刘先生交往的经历。从我与他的交往过程中,体会到他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有创新的大学管理者”。

 

一、    在读研究生时就知道刘人怀先生的大名

1983至1986年我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读硕士期间,由于开始从事壳体研究,在阅读文献时看到刘人怀与叶开沅合作的许多论文,那时就知道刘人怀先生的大名;后来到兰州大学在叶开沅先生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壳体非线性问题,更进一步学习了他与叶先生合作的论文,同时也知道了他是叶先生的高徒,其大学毕业论文就已经发表在重要学术刊物。

 

二、第一次见面:在钱伟长先生75岁祝寿会-上海松江(1987年)

那是1987年10月在上海松江县召开的现代应用数学与力学会议(MMM),作为博士研究生我当时有幸参加这次会议,记得我提交的论文是关于《组合流形上的非线性椭圆方程与组合结构》方面的工作。这次大会上有幸聆听了钱伟长先生讲的现代力学与数学方面的演讲,情景至今难忘。当时钱先生刚好七十五大寿,所以会议期间他的学生好友等为他举行了祝寿活动。由于叶开沅教授当时没能来参加祝寿活动,叶先生就让我代表他去给钱先生祝寿。真是非常幸运。但我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到达时每人要使用毛笔签名,记得当时由于突然,毛笔字没有写好。来祝寿的除了钱先生的学生好友外,还有上海工业大学的一些领导,如常务副校长徐匡迪教授。会议之后我住到上海工业大学宾馆乐乎楼,陈至达教授也转到这里(陈先生是钱伟长的早期研究生)。非常幸运的是钱伟长先生也住在这里,我和陈先生在楼梯处见到钱先生,然后就来到钱先生的房间听钱先生讲了很多事,非常受启发。这次会议是中国力学界的重要会议,大会邀请报告除了有波兰的著名学者,刘人怀先生是一个主要报告人,我认为这是一个极高的学术荣誉,当时年轻人议论看来刘人怀是钱伟长学派的可能接班人。

 

三、    第二次见面:德国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ät Bochum)-1993年

我于1991完成在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后,就到荷兰的TU Delft大学航天学院工作一年,之后有机会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资助到鲁尔大学工作。其间高兴见到刘人怀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是最早到这个大学做洪堡学者的中国人。他1993第二次来德国是作为高级洪堡访问教授从事短期的学术研究,那时他已经是暨南大学的副校长。1981年他第一次到鲁尔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在世界著名力学家Wolfgang Zerna教授的研究所工作。由于Zerna教授是壳体张量表示的先驱,他与英国的A. E.Green合著的Theoretical Elasticity (1954)是用位移作为基本变量壳体张量理论最早的文献之一,享誉世界。名师出高徒,刘人怀先生在这个研究所工作,使他直接接触到壳体主流的成果,为他今后的研究建立了国际桥梁。他1993年再次来到鲁尔大学,那时Zerna教授已经退休,不过其研究所由Zerna教授的学生和长期助手著名力学家Wilfried B. Krätzig担任所长。Krätzig也是世界著名的壳体理论学者,其主要成果是壳体大变形和大转动的有限元计算。由于我近来参与为导师张维院士的传记做些文字工作,发现张维在德国TU Berlin(柏林高工)的导师Franz Dischinger和Friedrich Tölke,也是Wolfgang Zerna的老师,大家知道TU Berlin(柏林高工)曾是世界的壳体研究中心。

 

四、第三次见面:暨南大学(1999年)

作为海外华侨我有幸被邀请参加50周年国庆观礼,参加活动后刘先生得知我在国内并且从来没有到过广东,他就热情邀请我到广州看看,刘先生那时已经是暨南大学的校长,他给了我热情的接待并特别派他的司机开车送我到暨南大学深圳学院和蛇口参观。

 

五、第四次见面:暨南大学95周年校庆(2001年11月17日)

之后与刘先生一直保持良好的联系。2001年11月暨南大学庆祝95周年校庆,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庆典动。11月17日参加“大学校长论坛”,我简短发言说,大学要国际化、教材国际化等,期间被聘为”特聘一级教授”并作了“力学的应用”的学术报告。特别值得纪念的是在庆典晚宴上,我又有幸见到钱伟长先生。

 

六、第五次见面:南非开普敦(2003年)

2003年3月份刘先生带领暨南大学代表团访问南非,期间我带领他们拜访了开普敦大学和开普半岛科技大学,还参观了Stellenbosch大学美丽校园以及好望角等名胜。在访问期间与刘先生的交流过程中,他提到为了招收不会中文的华侨子弟,准备组建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学院希望听听我的想法,我表示组建国际学院是个好的战略。在他们来南非访问前,汕头大学校长给我发来信函通知我学校已经通过决定聘我为工学院院长,为此我特别咨询了刘先生的意见,他为我分析了利弊对我启发很大,从与刘先生的交流中得知组织曾把他作为汕头大学校长的入选。他们访问结束离开南非后,我就只身到汕头大学报到,受到校长等同志的热情接待,得知工学院是汕头大学一个比较大的学院有几个系约一千多学生。我在工学院院长办公室待了几天并了解了汕头基本情况,最后觉得汕头地理位置不够理想,就婉言谢绝了正式入职汕头大学又回到了开普敦。

 

七、组建国际学院(2003-2008)http://ischool.jnu.edu.cn/default.asp

我从汕头回来后,就一直思考刘先生提到的国际学院,努力为他提一些有用的建议,我曾给他写过一个几页的传真,积极支持他开办国际学院建言献策。没有想到的是,2003年11月的一天我接到刘先生从国内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暨南大学希望聘请我担任国际学院的首任院长,我首先表示感谢但觉得从头组建一个新学院是件很难的事,我说可以试试如果不行我会自己离开。我于2003年圣诞节乘机离开开普敦飞向广州,开始了一段与刘先生共事的5年时光。记得2012年12月31日刘校长带我到国际学院宣布我任院长时,吃惊的看到学院一共只有6个职工其中一位还是兼职,我当时有些后悔在没有了解国际学院的情况下提前答应来暨南大学,但既然已经应承了就必须做好。我全力投入,首先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总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供学校参考。国际学院的主要问题就是英文授课师资不足,满足不了学院发展和学生的要求,压力非常大,许多人对于国际学院是否能生存都表示极大的怀疑。为了实现刘先生开办全英文授课国际学院的战略,我决心一定努力把国际学院办好,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有了较大起色。在一年试用期满后我表示如果学校对我的工作不满意会主动辞职,经测评学校对我的工作是满意的,决定继续聘任我为院长。在刘校长的支持和领导下,我们经过了许多艰难困苦,不断的增加专业,扩大学院规模,到2008年我主动离开暨南大学时,国际学院已经发展到有7个专业一个医学留学生班用学生近1500人。记得在我离开暨南大学前拜见刘先生说“国际学院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不会消失了,会发展壮大,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在任国际学院院长期间,有一天刘先生说他决定要组建艺术学院,问我的意见。我说组建艺术学院非常好,最重要的是聘请一位有能力的院长。之后我与友人交流此事,觉得演艺界的张铁林科班出身又有留学英国的经历,是位理想的候选人。向刘先生推荐后,他特别到北京拜见了铁林,盛情邀请他,但当时铁林还比较犹豫,我后来鼓励铁林认真考虑并尽快提交简历,后来铁林被聘请为艺术学院的创院院长。我顺便介绍这事是想说刘先生是一位“伯乐”,我亲眼见证他如何登门聘请铁林的情景,希望大学校长都能象他那样“三顾茅庐”亲自聘请专家学者,而不是完全通过人事招聘的唯一渠道,不能是谁申请就面试谁,有时一定要亲自出来做邀请知名学者的猎头工作。

过去的大学校长的主要工作是聘请名家,现在的大学校长有哪些是在做这个工作。

 

八、刘先生做出了傲人的成就

力学上板壳的大挠度问题的控制方程是Karman方程,非线性非常难求解,钱伟长曾提出以位移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刘人怀先生与叶开沅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系统创造性地研究波纹板壳、夹层板壳、复合材料板壳、网格扁壳、单层板壳、双金属扁壳六类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创造性提出精密仪器仪表心脏枣弹性元件(波纹膜片、跳跃膜片和波纹管)设计公式,被工程应用,改变了依赖经验和外国公式设计产品的历史;系统提出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提出厚板壳弯曲理论用于高压换热器、高压超高压容器试制节约费用数千万元。提出大型储油罐新型网格顶盖、大型减压塔、铁路高桥墩和新型钻头的设计依据,受到工程重要应用。其成就在其同代人中特别突出。

刘先生担任许多的学术组织的领导职位,在此提二个学术兼职。就力学学科而言,教育部力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头衔,这个职位最早是有本人的导师清华大学张维院士担任,后来是清华大学的黄克智院士和杨卫院士担任,好像从来没有出清华园。刘先生是担任这个主任的第一位清华园以外的学者。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术兼职是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是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结构的最高学术组织,其第一届理事长是胡海昌院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754-704880.html

上一篇:张维与环壳
下一篇:祝贺导师Reddy教授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
收藏 IP: 101.83.6.*| 热度|

4 武夷山 肖重发 陈曦 杜学领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