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株识别特征:生长矮小、叶背有蜡白条;补救要领:早发现、早移苗补缺、促进分蘖
6月上旬初,邳州、贾汪、宿豫、阜宁、涟水、邗江、仪征等地有多位农民反映,当地移栽水稻田近期出现较多稻株生长矮缩的现象。经初步诊断,其中大部分田块可能发生了水稻黑条矮缩病,有部分田块的水稻病株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实验室血清鉴定已确诊得了水稻黑条矮缩病。
案例一:阜宁县沟墩镇一农民7月2日反映,他的3亩地移栽稻,移栽已有十多天,现在有80%的秧苗矮缩不长,检查发现这些稻株黄根多、白根少。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7月3日,笔者收到了他用特快专递送来的5穴水稻病苗。经检查,病苗较矮小,叶色较深,基部1~2叶叶尖略发黄,根系生长基本正常,有白根。在这5穴病苗中,仅在1张稻叶上发现有一条不太明显的蜡白条。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血清鉴定,确诊水稻感染了水稻黑条矮缩病。
案例二:7月6日,邳州市议堂镇一农资销售商侯武来电话说,当地有近4000亩移栽水稻在栽后10天左右部分植株生长不良,与正常生长的水稻相比明显矮小,发生较重的田块矮缩株比率达三分之一,矮缩株在田间成片发生。经指点,他在部分矮缩稻株的部分叶片背面发现有蜡白条(据此可以确认水稻发生了黑条矮缩病)。据了解,当地水稻一般在6月25日前后移栽,移栽较早、栽后田间水层较深的田块矮缩株率较高,当地种植的连粳6号、徐稻5号、镇稻99等粳稻品种和多个杂交稻品种上田间均有矮缩株发生。今年当地麦收前后灰飞虱发生量较大,当地农民曾在水稻秧田期多次用药防治灰飞虱,防治力度比去年强,但发生矮缩株的田块面积比去年更大,矮缩株发生率也比去年高。
据分析,今年苏北、苏中地区移栽稻上水稻黑条矮缩病将大面积发生。近期该病已开始进入显症高峰期,各地应密切关注病害发生动态,早发现、早补救,尽量减少产量损失。错过7月上旬最佳补救期,发病重的田块将可能面临严重的产量损失。
病害隐蔽性强、补救适期短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由灰飞虱传播。水稻移栽大田前期的病株,主要由麦收前后由麦田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传毒引起。由于灰飞虱连年大发生,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有逐年急速加重发生的趋势。2004~2006年该病在江苏沿海、里下河局部地区零星查见;2007年在沿海、里下河及淮北部分地区普遍查见,全省发病面积30.8万亩;2008年,重发地区由沿海、淮北及里下河局部地区,向南扩展到沿江稻区,全省发病面积猛增至390.7万亩,与2007年相比发病面积增加了十多倍,重病田病株率超过90%,危害程度显著重于水稻条纹叶枯病。
从目前情况看,江苏大面积生产上使用的水稻品种均容易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其中淮稻5号、淮稻6号、华粳6号、武运粳21号以及一些杂交稻品种上,均出现过病株率超过50%的重病田,生产上暂时还缺乏适用的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水稻一旦发生黑条矮缩病,没有特效药可以治愈,目前生产上防控该病的主要措施为:麦收前后对秧田密集用药防治灰飞虱;调整播栽期避病;发病后及时采取分苗移栽、移苗补缺、促进健康株分蘖增加田间群体等补救措施。
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相比,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后补救难度更大。从近几年江苏的发病情况看,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最高的第一显症高峰常年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初,此时发病的秧苗心叶发黄枯死,症状明显,很容易识别,发现秧苗发病后可以及时采取补栽、毁耕重种等措施补救;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在麦茬移栽稻移栽活棵后较长一段时间都不容易与正常苗区别开来,通常到7月中下旬其叶片上出现“蜡白条”这一特征性病症还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到7月中下旬,苏中、苏北地区麦茬移栽稻有效分蘖期已基本结束,即使采取分苗补缺等措施也不能取得太好的保产效果,而毁耕重种水稻更是不可能实行。特别是在淮北地区,麦茬移栽稻面积大,秧苗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麦收前后灰飞虱传毒高峰,水稻黑条矮缩病威胁更大。
早发现、早补救能减少损失
水稻黑条矮缩病株在田间主要表现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有的新叶扭曲皱缩。这些症状与生理性僵苗症状相似,很容易被误诊,延误补救适期。生产上要仔细观察,及早诊断。
水稻幼苗期发生黑条矮缩病,稻苗叶色深绿,心叶短小且直,部分心叶顶端螺旋状卷曲。分蘖期病株明显矮缩,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距离小、几近重叠,心叶突破前一叶叶鞘而出,或从前一叶叶鞘口呈螺旋状伸出,除新叶外部分叶片顶端也旋曲。病株叶片背面出现蜡白条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征性症状,一旦在水稻叶背发现蜡白条,即可诊断水稻得了黑条矮缩病。但是,从近几年笔者在江苏各地实地诊断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一症状并非在所有病株和病株每张叶片上都能查到。特别是粳稻品种,7月上旬移栽大田前期很多病株上查不到蜡白条,所查到的蜡白条也较细、较短,宽度与缝纫机线相仿,长不过3~4毫米。相对来说杂交籼稻病叶上的蜡白条更明显些。
目前已经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措施补救:(1)及时将田间的病苗拔除并踩入泥中。将毒死蜱等速杀性药与吡蚜酮、烯啶虫胺等持效期长的药混用,杀灭田间灰飞虱,减少毒源和传毒媒介。(2)移苗补缺,促进分蘖,增加成穗数。7月初病株率不到10%的田块,根据病情适当增施分蘖肥,促进健康株分蘖,一般能使田间群体得到恢复,对最终产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病株率超过10%的,除增施分蘖肥外,最好因地制宜地喷施腐植酸盐叶面肥以及复硝酚钠、芸薹素内酯、宁南霉素、菇类蛋白多糖等叶面肥或药物,促进健康株生长和分蘖,减少病害损失。病株成片发生,拔除病株后田间有较大空地的,适当移苗补缺。粳稻可以从健株穴中分取一部分秧苗移栽到空地,杂交稻可以剥蘖移栽(移苗补缺越早越好,7月10日以后不宜采取此项措施)。7月中旬田间群体不足的田块,适当推迟搁田,并分次轻搁,适当早施拔节孕穗肥,争取更多的分蘖成穗。病株率特别高、有大片秧苗发病的田块,如果当地有直播稻,可以及早联系,等直播稻秧苗达5~6叶期时选取大苗移栽到发病田块,并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如果没有秧苗来源,在苏中、淮北地区,可以选用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如目前徐淮地区应用较多的粳型旱稻品种),在7月上旬直播,或者先播种育苗,在秧苗5叶期及早移栽。田间株发病率很高,又没有秧苗可供补缺的田块,可以因地制宜地改种,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毁耕重种,特别是改种旱作物或蔬菜,否则反而可能得不偿失。(水清)
附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