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新形势下培养研究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尝试 精选

已有 16019 次阅读 2016-7-17 19:46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前不久,接受了《解放日报》记者采访,谈了很多,但由于报道篇幅限制和“单一中心思想”的撰写原则,没有都写出来。正式发表的报道,显然是想描绘一个认真负责的严导师,重在故事、行动和总的培养理念,但有些研究生培养、课题组管理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尝试,却没有探讨。本博文进行补充。

1.招才选将:谁都明白,教师“打天下”需要好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些老师有成熟的经验。比如在给本科生讲课时,专门留出时间介绍自己的科研,或者通过观察,看看有哪些“科研苗子”。然后以任课老师的身份把他们叫过来说:“高分低能,没有用!你不妨做一做科研!最近我们学校在征集本科生科创项目,要不你来报一报?”

本科生“参考”老师的自然基金本子后,写了一个很“成熟”的申请书,获得了“XX学者”的头衔。(“头衔”是把学生“钩”住的一个方法,如果没有“头衔”,本科生不愿意过来。)做了实验并发表论文后,留在老师的组里读硕士,进而留下来读博士。

但我对自己的研究生有commitment,希望把时间花在指导研究生上面,而不是为了把本科生留下来而让他们“来做做”,咱没那时间。

在研究生招生方面,我更相信“有教无类”,喜欢招“有缘人”(从不打广告)。我们实行“申请-面试”制,基本上每个博导有一个名额。一旦有学生联系我,我明白,如果不能给出明确的答复,有可能让学生白白浪费一年的时间,甚至影响自己找工作。因此,如果收到学生电子邮件,我觉得专业背景不符合,我马上回信拒绝。觉得还可以的,就让他过来“预面试”。如果觉得专业背景好、性格脾气还好,就会说“那就是你了”。其后,往往有十个人联系我,我也只能对他们坦诚地说已经看好别人了。我对那一个“看好”的人说,我不求最好的学生。既然你认同我们课题组,我面试了你觉得还行,那就是你了。就像卖古董,你要是识货,并且需要这个古董,便宜点卖给你也行。我宁可天下人负我(比如你答应报考,最后毁约),而不可我负天下人。

硕士生招生,我们系规定9月份入学后才能确定导师。因此很多学生是进校后通过面谈确定到我组里来的,那也是几个人当中我挑一个。也有提前和我联系,并主动专门到上海来拜访我。我除了面谈,还会让他/她跟我的学生们谈,把课题组的真实情况告诉他/她,并带他/她参观实验室。如果觉得这个学生不错,我会请他/她吃顿饭,把课题组别的同学也叫上。

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我察觉出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出了问题。有很多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将来不准备做科研。这并不是问题,对此我完全尊重。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人想从事的是和本专业完全无关的卖保险、卖汽车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在校期间每星期花几天时间实习,将来能去“500强”。一旦老师不同意他们实习,而他们看到周围别的学生在实习,他们没有想到别人可能不毕业,而是摆出一副“你不让我实习,我就没有积极性”的样子,给你磨洋工。当初找你时号称要“好好科研”的决心飞到九霄。

这使我非常困惑:该怎样处理好专业培养和学生从事和本专业毫不相关的实习的关系?

一开始的两届硕士生都没有提出要实习,他们都找到了工作。第三届的一个硕士生提出了实习,在彼此“较劲”无数个回合后,我开始执行:学生研二升研三的暑假,可以自行实习两个月,但假设前提是在此之前,毕业所需的SCI论文已经有了眉目。实习结束后,得把硕士论文保质保量完成。学生读研三时,从9月底到年底是“秋招”,从过了年到五月份是“春招”,我都让他们在保证毕业的前提下,在“上班时间”,在电脑前找工作或者外出面试。我对他们说,我支持他们找工作,但外出前(或者哪怕在半路上),得给我发个短消息请假或者补假。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个工作,还无限制地找下去,或者找到了工作,把这份工作拒了。我虽然心里有点想法,但从不阻碍学生找工作。

即便这样,我感到现在至少有些学生“很挑剔”,或者说很“叼”,比如:现在硕士生毕业后,外地籍的是很难上上海户口的。有的学生采取种种手段,比如购买无关专利的署名、让课题组在即将获得授权的专利上加上他的名字等。但我课题组从不这么做——但这样坚持原则、拒绝学生后,有的学生不高兴了,摆出一副“你不答应我就没有积极性”“你不帮学生解决,你以后就招不到研究生”的样子。即便这样,哪怕我不大开心(感到被扭曲了,感到学生不高兴了,感到学生没有积极性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3.毕业论文和毕业要求:现在毕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生刚开始找我时,我就给他们讲清楚我们系的要求是什么。进校后,我默认研究生需要一个月时间“缓冲”,熟悉周围同学,需要在上海游玩。“十一”长假结束后,我立马“抓”学生。有的刚进来的硕士生“受不了”,因为她们周围的同学(尤其是从外校过来的)还没有启动呢。但我就是对学生抓得紧。

其后,当学生投了一篇英文论文后,我见他/她没有新的实验点子,或者新的点子无效,他/她很着急,或者暑假效率低,我让他/她先把这篇英文文章先翻译成学位论文的一章,然后开始梳理,写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

刚开始,学生都不理解,因为他们年级“还没有一个同学开始写学位论文”。但是我耐心地劝说:如果我要剥削你的话,我就让你一个劲地做新的实验,到临毕业前一个月才写硕士论文,整得你工作也找不成。但是,我没这么做。目前你“没有事情做”,我就让你先翻译一章,那样,时间的利用率是100%。另外,我希望赶在时间的前面,提前到达山头架起机关枪等待敌人的到来,而不喜欢抱佛脚。并且,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你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楚。

4.投稿:有很多老师喜欢“从高到低”投,但我喜欢把学生的文章投到“合适的杂志”,这符合“行为经济学”。希望学生尽早发表毕业所需的SCI论文,哪怕有的学生发出文章后,反而怪我“贱卖”了。

5.做助管:这又涉及到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假设学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全身心读研究生,但现在的研究生大多经济并不宽裕。有的人哪怕家里做生意的,都号称“从本科起(因为不好意思)没有向家里要过一份钱”。现实就摆在了面前:学生经济有困难,能从科研经费里额外给他开高工资(差别化对待研究生)吗?而如果不能,学生做助管,你答应吗?

我并不支持学生做助管。特别是去年,一学生同时做助教、助管、学生社团领袖、党支书,严重影响了科研进展。其他两个同学经济有困难,我只得答应他们试着做一个活很轻(同时拿钱也少)的助管。这两个学生都做了一个学期——接下来,有做学分助教(拿钱)或者拿到了奖学金。

6.师生活动:基本上每年我都会出钱,让学生去市内“一日游”。比如上午去森林公园烧烤,下午五角场唱卡拉OK,晚上他们再聚餐。但我自己不参加。我也有自己带学生“一日游”的,无论是开车还是坐车。这样,能融洽师生的关系。和他们在一起,我很开心。

7.还有很多东西,记者没有写,或者由于篇幅限制和“单一中心原则”,删了。有一个故事能证明我不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严酷导师:一天早上我送小孩去幼儿园后,收到一学生的室友的请假电话,说我的学生早起后摔了一跤,后脑勺着地,想请假一天,等会去校医院看看。我当机立断,提出马上送她们去长海医院看看,如果(不事先通过校医院开转诊单)不能报销的话,我来出钱。我马上把车开到她们楼下。一路上堵车,开了一个小时才到。经过及时的检查和吊盐水,学生没事,我让她多休息几天。

我本来也不想宣传此事,因为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作为一个导师应该做的。

8.课题组学生有任何困难和想法,都可以随时找我谈。如果涉及师生之间的矛盾,我鼓励他们找师兄师姐、辅导员和研工人员“倾诉”“评评理”,而千万不要把事情放在心里。有一个学生(就是《解放日报》报道开头说助管饭碗被我砸掉的学生)曾找师兄师姐和研工人员谈过,对事情的“全局”和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了很好的认识,舒缓了心理方面的紧张。她研二就把毕业要求的SCI论文搞定了,硕士论文也写了大半,她没有学业压力地参加了外资企业的暑期实习。

学生有经济困难的,我也让他们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我。当然,我也会主动地关心学生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比如一个专业学位硕士生提出要做助管,我当然不愿意。我继续“挖掘”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了解到了一个现状:专业学位硕士生交的学费多,返回的学费少,而且也不能评普通的奖学金,只能评国家奖学金和冠名奖学金(但那很难)。于是,我就决定给她加钱,并通知其他学生我的决定和理由。

另外,当科研经费中能发学生科研补助的部分(15%)已经不够了,我拿出自己的工资和奖金发给学生。我对学生说,再穷也不能穷学生!

我的妻子对此不解,但我却对她说小时候看到的一个电视画面:努尔哈赤一开始起兵失败了,她的妻子拿出自己收藏的珍珠宝贝,给努尔赤充当军费。

我对妻子说,把“队伍”带好,就是要有“砸锅卖铁”的气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991234.html

上一篇:最近的“奇遇”改变了我对新闻传媒的认识
下一篇:带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尝试【已发表】
收藏 IP: 114.93.221.*| 热度|

26 张士伟 蔡小宁 梁洪泽 张红光 章忠志 林中祥 秦承志 郭向云 黄凯 郭战胜 吴明火 王德华 罗民 张江敏 孙华 蒋敏强 武夷山 杨正瓴 姬扬 李毅伟 zhouwangpu nigpasvan Zjinney xlianggg xuqingzheng dannyjoyrid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