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本博主(马臻)撰写,编辑后发表在《大学》杂志2023年第26期。]
全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愈发明显,值得思考和改进。
研究生面临的问题
研究生做出科研成果、顺利毕业并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去向,是研究生、家长、导师、院系、学校等各方的“最大公约数”。但实现这个理想的难度不小,主要有几种因素在起作用。
因素一:研究生做科研往往面临自身科研基础不扎实、科研态度不端正、缺乏科研能力和时间投入、导师无暇指导或者缺乏指导能力、缺乏仪器设备等问题。
因素二: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取决于别人。比如,写出的学位论文和科研论文需要经过评审,而评审是否通过的决定权在评委和审稿人、期刊编辑的手中。有很多学校和院系要求研究生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或者申请学位,但研究生的论文未必能及时发出。
因素三:研究生完成学业和职业发展互相争抢时间。有很多硕士生想在毕业后从事和本专业关系不大的工作(比如学习环境专业的硕士生想进互联网大厂或者做人力资源专员),于是他们渴望参加自选实习。于是,有些学生有可能因为把时间花在实习、找工作而影响科研;反过来,也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埋头做科研而影响了自身职业发展。
现实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既能完成学业,也能参加社团活动、实习、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和境遇是不同的,也有很多学生无法实现学业和就业的“双丰收”,这给院系和学校也带来了压力。
导师面临的问题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每个导师的能力、培养理念、培养条件、对研究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举个例子:一个院系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申请学位的要求是学生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一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有的导师要求专硕只要满足院系要求即可,而有的导师要求专硕在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SCI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
不同的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程度不同,会带来矛盾。有的导师对学生要求松,虽然不容易产生师生矛盾,但也不利于课题组持续发展,因为申请科研基金和提交结题报告时需要提交课题组在高质量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证据”;而有的导师对学生要求严,虽然能产生高档次的论文,这有利于导师申请科研项目,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师生矛盾激化以及以后的研究生不敢进这个课题组等问题。
导师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常见的,是研究生缺乏科研激情、科研能力、角色意识,课题组也缺乏做科研所需要的条件,比如仪器设备、实验空间、测试条件、科研经费等等。现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越发严格,导师不但要给研究生交培养费、提供生活补助,还要在院系内部竞争有限的招收研究生的名额或者参加研究生导师资格年检,年检的标准往往是导师获批科研项目经费数、发表科研论文,这会使得有些导师无法每年招到研究生;而无法招到研究生会导致这些导师以后更难申请到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
导师还面临着精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授课、指导研究生、申报科研基金、写论文、填写各种表格、开会,还需要照顾家庭,每天的安排排得满满的。如果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精力不足的话,那么研究生更难取得科研成果,学位论文和科研论文的质量把关也不严,有可能导致论文“难产”或者被退稿。
院系面临的问题
院系面临培养定位和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比如: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具体而言,院系给研究生开设课程是必须的,但指导思想是让他们快速、稳妥地通过课程学习,以便及时进入科研环节,还是一味地强调课程的难度和质量,并在毕业环节也强调论文发表?如果一味地强调课程的难度和质量,那么会不会给研究生增加负担?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够通过这样的培养,顺利毕业吗?
再比如,专硕培养的定位是什么?专硕培养和学硕培养有何区别?现在有些院系招收了专硕,把他们当成学硕来培养,即专硕和学硕一起上课。理论上,专硕需要有企业实习的培养环节,但实际上,很多理工科院系的专硕是进课题组跟着导师做实验,也需要发表论文。
如果专硕培养严格按照“需要参加企业实习”的培养方案进行,那么他们如何把实习的内容写入硕士论文并顺利通过评审?这涉及很多问题。第一,有可能一些企业的研究结果是保密的;第二,有可能企业课题和院系课题组的课题无关,专硕在企业取得的研究结果和在院系课题组得到的研究结果无法整合到一本硕士论文;第三,有可能在企业从事琐碎的工作,完成的只是生产任务和文书处理等事务,这些内容无法写进硕士论文;第四,有可能专硕在企业的研发团队承担了部分的工作,既不能把团队的研发成果当成个人的成果写入硕士论文(因为那是集体的成果),也不能把自己承担的小部分研发工作写入硕士论文(因为缺乏系统性)。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专硕和企业密切合作是可行的,比如院系和企业研究院合作,把专硕送到企业研究院做研发,或者导师本来就和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研究课题。
还有,研究生毕业、申请学位的要求该如何定位?有人说,研究生只要写出学位论文,就应该能够毕业、拿学位了。但学位论文和在学术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是两回事。一方面,有很多学生发表了几篇科研论文,却通不过学位论文盲审,原因就在于没写好学位论文。另一方面,有很多学生虽然写出了学位论文,但学位论文当中的章节没有达到发表科研论文的程度,也就是说章节经不起推敲,科研工作也不完整。而如果没有发表科研论文的要求,那导师如何约束学生努力做科研?
教育评估面临的问题
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估有难度。导师觉得自己上完了课、发表了论文、带出了研究生,他的工作就算完成了。院系领导觉得自己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了招生、教学管理、研究生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任务就算完成了。但研究生教育评估考虑的显然不只是“按部就班地做了什么”,还是“做得怎么样”,更是一些“完成基本任务”之外的亮点成果,比如有没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没有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没有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有没有被主流报刊报道。
开展教育评估,往往基于被评价方的书面材料和口头介绍。整理书面材料和口头介绍内容,对于学位点来说是一种阶段性的梳理和反思,这是有用的。书面材料和口头介绍的好坏,会影响评估的结果。但书面材料、口头报告不一定能代表真实的培养状况和培养水平,因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给评委的感觉和准备的认真程度相关,写材料、作报告的人也未必会把本学位点不足之处和盘托出。
而且,汇报方总喜欢强调一些亮点个案(例如个别研究生在顶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导师队伍的规模、导师获得学术头衔的人数、研究生招生规模等。但这些未必能充分代表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每个研究生的感受度。总之,研究生教育评估是非常复杂的体系。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领域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在课题组这一基础层面,存在着研究生科研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不足的问题,研究生完成学业和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研究生职业发展和课题组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导师事业发展与自身能力不足、精力不够的矛盾。在院系管理层面,面临着课程设置定位、专硕培养定位、研究生申请学位是否需要发表论文等问题,还面临着既要做好基础工作(保底线)又要出亮点的压力。在研究生教育评估方面,“要不要评估”以及“如何评估”值得思考。高校在新的形势下,也需要打造新的研究生培养格局,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