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上课照片,由听课学生提供]
从2016年上半年至今,我讲授研究生课程“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已经有好几年了。关于这门课的课程建设的文章,已经发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以及科学网博客。我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邀请,录制了关于这门课的课程建设的报告,由“四有导师学院”向全国高校推广。这门课还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因此成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关于这门课的来龙去脉、各种成绩,我就不讲了。一则,重复同样的话没有意思。二则,用书面的语言、写报告的文风写一些总结材料并非没有意思,而是比较单调。三则,这里面有很多内容(包括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的内容设置等等等等)可以写,在一篇博文中面面俱到也不可能。
既然是写博文,那今天我就采用博文的笔法,自然一点。
思想是这门课程的灵魂
[图2:秦牧《艺海拾贝》新旧书,照片由本博主拍摄]
打开散文家秦牧《艺海拾贝》,第一篇文章是《核心》。秦牧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不是人物,而是思想。他说:“思想、生活、技巧,这些因素,它们彼此的关系,有点像血、肉、皮的关系。它们各各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互相紧密关联,去其一端,都影响整体。思想在这里起了主导的作用。如果思想水平低下,即使有一定的生活素材,即使有一定的写作技巧,也没法写出好作品。”
这给我的启发是:“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类课程当然需要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但贯穿整门课程的应该是思想。我不想说“为科研献身”之类的大话、套话。我想,整门课的思想应该是认认真真读研,规规矩矩做科研,妥善处理好职业发展和读研的关系,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上是这门课总的思想。而分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专题(或者说章节)。
任课老师的思想,决定了这门课的思想,也决定了这门课能够达到的高度。也就是,同样还是这门课,名字一模一样,不同的任课教师会带来不一样的课。有的老师可能只传授知识和技能,而缺乏思想以及思想的表达。
思想源于一线的体验或者说实践。思想又需要梳理和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有几个方面:一是借助网络、报刊、文集发文,把课程的思想表达出来,把任课教师的理念表达出来;二是上课的时候说什么,以及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说出来。
课程建设:很多功夫在课堂之外
[图3:教学相关内容入选科学网头条的截屏,由本博主提供]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讲好这门课,很多功夫在课堂之外。这包括章节的选择、例子的配备、教学资料的编制。这涉及看书、写材料。
简单、直白地说:上这门课,你是讲自己的课,还是模仿了别人?有没有产生自己的教材?或者,有没有把课程的章节发表在报刊杂志?
任课把课程的章节或者相关内容发表在报刊杂志,是自己得到承认的标志,也容易获得评审课程的学位委员会或者别的专家的认可。申报各类教学项目和奖项,也需要看发表的相关的文章。
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步到位的。一方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调整,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多讲,什么东西需要少讲。另一方面,教师并非一上来就被评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而是从一个个的教学项目做起,逐步积累。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教师在网上和报刊发文就是为这门课做积累。可能他发文的时候想怎么发就怎么发,并非专门为这门课。但写多了,总有一些文章和这门课相关,也能够成为课上学生的学习资料。
一门课的授课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把什么文章都往课里放。但是,有发文,就会有后续的挑选,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任课教师可以挑选质量最高的、最符合这门课相关章节内容的文章发给学生。
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体会
[图4:研究生导师投身“三全育人”的框架,由本博主提供]
现在,很多老师都想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一流本科课程。我不但申报过,我也从网上找到很多别人的申报材料(公示材料),还帮别人看过申报书的初稿。我总的体会是:不是你上了课,就能申报成功的。
要申报成功,除了课程大纲、提供教学录像等支撑材料,关键在于几个方面(以下是我的一家之言):
第一,有没有提出自己的体系、框架或者paradigm(范式)、模型。所谓体系、框架或者范式、模型,就是教师在申报书中以图示的形式,概括地提出这门课的教学理念、实际做法等等,有点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中的技术路线图。这可以反映出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的思索和提炼,对课程而言起到指引的作用。
[图5:风景照片,由本博主父亲提供]
第二,有没有亮点。我在网上看到别人的申报书,里面有教学团队,申报书把每一位团队成员获得什么奖、出版什么书都列出来了,还把照片作为“证据”放在附件里。这个完全可以理解:如果申报者们只是写自己教什么课、这门课有哪些章节,那如何区分高下?评审者很多时候会看申报书里面是不是有荣誉、奖状以及效果、影响力。所谓效果、影响力,指的是:学生听了你的课,有没有在你的指导下发表和课程相关的文章或者参加课外科创比赛获奖?你的课程有没有被主流媒体报道?你有没有在教学会议作报告介绍你的课程?你有没有在报刊发表关于课程的文章?有没有出教材?有没有做成慕课?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或者别的机构有没有请你录制讲座,把你的课程在全国推广?你有没有其他单位专家的推荐信?
可见,申报并非是像一张纸那样是在一个平面进行的事,而是“立体”的,需要在平时就有很多的积累。
往往,有些高校有一些很好的做法,那就是:首先在校内征集,评选出校级的课程思政项目、标杆课,需要填写表格(填写表格就是在一开始,就促使教师归纳总结自己的课程和建设思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年的建设(包括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入选教师有了积累,从而为后续申报打下基础。组织教师申报全国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也需要提前组织校级网络文化作品推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很多人总是说自己没有得到机会,但问题是:当机会来临之前,你提前准备好了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