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写博文和报刊文章:广闻博录,厚积薄发 精选

已有 8048 次阅读 2023-9-3 09:45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微信图片_20230903094504.jpg

做一件事情,“做好”和“做了”有很大的区别。在写博文和报刊文章方面,“做了”就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水平,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美其名曰“直抒胸臆”。而“做好”需要“广闻博录,厚积薄发”。

要写好文章,肚子里就要有货。

小时候,我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祝你成才》《早期教育与天才》等书籍。现在,图书市场上图书的种类越来越多,买书也很方便,无论是去高校附近的新书店、旧书店,还是在网上购书,书的价格在我看来也不算高。《科学的隐忧》《从青椒到思想者》《慢教授》《妈妈教授》……细细品味这些和学术界相关的书,一方面能有启示、有收获,另一方面还能写出书评。

读这类书是“输入”,而“输出”分为几种。

第一种是看一本书,写一篇书评。这是可以的,但报刊杂志刊登书评,一般要求你评论的书在最近的一年之内出版。有可能你买了一本书,将它束之高阁,等想起来了,已经几年过去了。不过,把“过时”的书评发在博客不要紧。

第二种是看几本书,将不同的书串起来比较。

第三种是你写你的文章,在写的过程中提到你看的书。《三联生活周刊》专栏文章当中,作者在讨论一个现象时,往往会提到一些书和轶事。这就增加了文章的褶皱和知识性、文艺性。

需要把眼界打开,看书不仅仅是读和学术界相关的书,还可以读一些人文社科书籍以及社会上别人也在读的畅销书,比如《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看!这就是经济学》《毫无意义的工作》。社会科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分析问题,在写作时也能够用一些理论框架来解释问题,并使文章的层次更高、更有内涵。

我还喜欢看一类跟身边的现实贴近的书,比如《杨浦百年科技创新故事》《卿云缦缦 日月光华——复旦大学恢复研究生教育40周年》。这些书往往是我在杨浦区滨江的咖啡店、学校研究生院书架上看到的,我打开手机APP把它们买回家。读这类书,我能够在心中有“回响(echo)”,一方面把书中内容和自己现有的了解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有新的了解和推进。再一方面,我也要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案例或者总结经验做法,别人有什么,别人看重什么。

广闻博录还意味着看杂志和报纸。我常看的杂志有《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人物》《南方人物周刊》《中国研究生》《科学新闻》,常看的报纸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报纸上有很多关于科教的文章,可供参考了解,也为写作提供话题。

这里,我还要着重提一下看报纸。报纸发文速度虽然没有网络快,但报纸是“散装的百科全书”,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看报纸,能使我既了解高教新闻,又把高教放在社会运行的“上下文”中进行考量。像《解放日报》《文汇报》之类的报纸,经常会刊登各种关于产业革新、科技体制改革、高校新做法、教育界新话题之类的新闻报道,也会刊登一些国际问题专家的文章,这对我了解社会有帮助。记者对科教新闻的报道,也使我能够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

看了一些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书。我特别推崇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关于新闻写作的书。还参加了各种写作网课、训练营。从中,我了解到:好的文章要搭到时代脉搏,要引起共鸣。写作要像剪纸一样,不要面面俱到,要剪出“一个角”(即找到一个小的切口;或者说,要长出一棵乔木,而不是一片灌木),并且要剪出“异质性”(写出有特色的东西,而不是大路货)。

广闻博录还意味着投身一线的实践,并像天花板上的壁虎那样看高校的进展。在学校,我参加了“三全育人”民主监督,并担任研究生教育督导,还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在参加研究生教育座谈会时,经常看到研究生院一个内刊编辑在记录,他虽然不把记录的东西写成文章发表,但他从中收获信息,增进对“上下文”的了解。我也是这样,并非每次开会都记录,但也会记录精彩的发言,比如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送盲审被枪毙的吐槽。这增进了我对高教的了解,让我明白不同人的不同观点。

我不大喜欢听很多讲座,但有的讲座还是给我增添了印象。我喜欢听一些有知识、有提出issues(问题)的讲座。有知识的讲座包括关于“如何培养研究生”“如何开展招生宣传”的讲座;提出问题的讲座包括讲述“团队或者团体发展面临什么困惑”的讲座。这些讲座让我觉得很“对路”。报刊有一些关于科教的文章,好的文章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让读者感受到痛点,也能提出解决的方案。而听上述这些讲座,使我对一些问题有更具体和深入的了解。

不但要广闻博录,还要厚积薄发——不要急着写出个成稿,以为能够发在报刊杂志。我在开会时,会在手中的笔记本上写一些“思想的火花”。我还会打开电脑文档,记录一些思想的火花,比如一些想不清楚、弄不明白的现象,或者“化学方程式配不平”的矛盾。我妻子有时候跟我说一些话,冒出一个金句或者评论,我会记录下来。我妻子指导研究生遇到的一些情况(比如论文被枪毙、出国做实验飞机票涨价、样品没有及时运到),我也会记下来。记下来的东西不一定会写进文章,但这些东西是非常宝贵的。我还会发微信朋友圈,以图文形式,把自己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

有的时候,晚上或者周末早晨灵感来了,我打开记录思想火花的本子或者A4纸,把这些思想火花连起来并进行扩充,能写成博文。

平时加强梳理很重要。平时我会参加一些就业、科研方面的论坛活动,我会准备发言稿,哪怕准备几个版本,自己把自己上一版本的发言稿推翻,有些发言稿发在了科学网博客。也有的时候,获悉自己获得了博文奖什么的,就“幻想”着自己能够在学校颁奖典礼上发言。我马上借助PPT,梳理自己的感言,图文并茂,并把自己想说的话转化成文字,发在科学网博客。虽然目前还没有召开颁奖典礼,但“梳理”这一行为使我的思路更加清晰。

一旦被报刊编辑邀请写稿,我会坐在电脑前反复修改稿件。有的刊物是内部刊物,比如《上海研究生教育》。我不会因为刊物是内部刊物(没有正式的出版号)就不认真写稿。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见报或者见刊,我非常高兴。

写文章也能够和教育事业契合——在网络、报刊发表教育相关文章,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的网文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三等奖和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以及两个二等奖。

nC2F2HOOGEOg6NF2E4SbJsBM3N5SLqjwfyvGxVLaNV7nG1cx4x2PHRR5OFtrYuKx.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01285.html

上一篇:技术在进步,杂事也多多,我out了吗?
下一篇:你有拖延症吗?我有!那怎么办呢?
收藏 IP: 101.87.209.*| 热度|

20 王启云 武夷山 彭真明 杨新国 许培扬 孙颉 胡新鹏 曾杰 王德华 李东风 晏成和 晏丽红 周忠浩 郑永军 檀成龙 褚海亮 李勇 李升伟 王成玉 信忠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