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培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fap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

博文

物理学中现有三类物质

已有 4604 次阅读 2011-4-5 08:4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暗物质, 暗能量, 重子物质

 物理学中现有三类物质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6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一章  牛顿力学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1.1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1.2  参照系与坐标系

 

第二章  牛顿力学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1 物理学中的物质 

2.1.1  物理学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宇宙是空间、时间和其中存在的全部物质的总和;这也就是说,宇宙包含两部分:一个部分是时-空,另一部分是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与时-空概念及有关的规律相类似,物质概念及有关的规律不仅是物理学上仍在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上经常讨论的热门问题。哲学上对物质概念及有关规律的理解同物理学上对物质概念及有关规律理解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物理学上,与物质有关的一些概念,也是或者直接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或者虽然出自假设,但要求其推论必须通过实验验证;而在哲学上,与物质有关的某些概念,其建立往往可不强调要求通过实验验证。本书对物质的讨论只限于物理学上所指物质的各种物理特性和物理规律,不打算讨论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含义

1970年之前,物理学曾认为,宇宙中的物质都是由重子类和轻子类之基本粒子构成的,这类物质称为重子、轻子物质(常简称为重子物质)。 这类物质常由质子、中子形成原子核,再与电子形成原子,原子又结合为分子,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物质以及组成星球的物质,都是这类重子物质,也常被称为通常物质。之后,由于研究星系的运动,发现了‘暗物质’,1990年代之末,由于研究宇宙学所进行的天文观测,又发现了‘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都不发光,它们都不可能用光学方法来观测。物理学的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物理特性与通常重子物质的物理特性很不相同,它们很可能不是由重子类和轻子类之基本粒子所构成的物质,故称为非重子、轻子物质(常简称为非重子物质非重子物质的本性和起源,现在还不十分清楚;许多看法还不能算是最后定论。

暗物质与暗能量彼此之间也存在重大的区别,多数物理学者认为它们应是两类不同的物质。这样,目前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全部物质可分为三类:1、‘重子物质’( 通常物质),2、‘暗物质’,3、‘暗能量’。根据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获知在现阶段宇宙的全部物质中,‘暗能量’大约占有73%,‘暗物质’大约占有23%,‘重子物质’ 大约占有4% (随着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观测实验研究的进展,上述比例有可能更改)。

   目前的物理学,主要是在天体物理和宇宙学中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本书在讲到宇宙学时,也将对‘暗物质’和‘暗能量’作些介绍。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目前正在大力研究的物理学前沿课题,其科研成果正在不断地发展,本书不可能详细介绍。必须指出,在讨论地面上、或太阳系内(或一个恒星周围)的物质时,‘暗物质’和‘暗能量’往往可忽略不计。上面说过,在宇宙的全部物质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总共所占比例大约是96%,为什么又说可忽略不计呢?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释:由于通常物质具有成团的特性,使得在地面上、在太阳系内、在一个恒星周围,聚集有大量的通常物质,而‘暗物质’或‘暗能量’不具有成团的特性,只能以物质场的形式,平均分布于宇宙空间各处,致使在地面上、在太阳系内、在一个恒星周围,通常物质的平均密度,远远大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总平均密度;只要利用宇宙学和天文学上的数据,分别计算出‘暗物质’、‘暗能量’的平均密度和通常物质的平均密度,比较一下就可明白。在宇宙学中可求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总平均密度大约为210的负29次方(克 / 立方厘米),由地球的质量(是通常物质的)和半径可算出其平均密度大约为5.518 (克 / 立方厘米),由太阳系的质量(是通常物质的)和范围半径可算出太阳系的范围内通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610的负13次方(克 / 立方厘米)。很显然,在地面上、在太阳系内,比起通常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附告:本书目录初稿已有更改,原定分篇分章已改为只分章不分篇;目录初稿中第二篇 第一章 牛顿力学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改为第二章。第一篇第二章 狭义相对论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改为第三章。特此公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626-429770.html

上一篇:伽利略变换是如何得出的?
下一篇:物理学中物质的共性
收藏 IP: 58.155.209.*| 热度|

3 周小春 杨华磊 董焱章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