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封底关于本书的简介:
过去30年间,由于创新,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商业技术发生了改变: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世界已经跨越了历史性门槛。当前,无论是私人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政府的决策者,在制订战略和政策的时候,都面临新的挑战,因为他们无法了解技术创新过程的所有细节。
新的产业系统是由自组织网络主宰的。本书是对面向新系统转型过程的深刻反思。借鉴急剧增长的复杂性科学技术领域和演化经济学领域的文献,再加上六个经历了不断创新的复杂技术的详细案例,本书鉴别了不同的创新模式,并研究了不同模式下技术创新的内容。本书还识别了不同创新模式出现的征兆,并探讨了相应的企业战略和公共政策。
本书第一章的“本书导读” 部分
本书的其余章节广泛引用了两个领域的信息来源。其一,是两个开拓性研究领域的结合:复杂性科学(the science of complexity)与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32 其二,是对6个经历了快速创新的技术案例的研究。复杂性科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概念框架和观点。尤其重要的是,复杂性科学提供的一套思想和概念,能很好地解释在复杂的组织系统如何实现复杂技术的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逐渐融合到演化经济学之中。演化经济学是在约瑟夫·熊比特(Joseph Schumpeter)所揭示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化经济学已经在全世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主流经济学派的理论无法把技术创新有效地结合它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去。33
在对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把复杂性科学与演化经济学结合起来的方法已被证明是非常实用的。研究者们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密切观察,了解了该地区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这种关系迥异于美国所持的传统观念。34这一发现导致了对美国国内技术创新的重新审视。本书给出的6个案例研究正是这种审视的一部分,它们明确显示,复杂技术创新与传统假设难以协调。而且,这些案例也显示出美国和日本在创新模式上的惊人相似。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复杂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然而,既没有一个能够指导我们前进的合适的概念框架,也没有一种合适的语言来充分描述和交流我们面临的新现实。本书是在概念框架和描述语言上的一个初步探索。我们的目标是,借用复杂性科学和演化经济学的语言,在这个重要的领域构建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本书的写作遵从理查得·纳尔逊(Richard Nelson)的衷告,他认为通过讲述有价值的故事(比如,由熟知细节的人讲述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35
把案例研究和复杂性科学与演化经济学文献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视创新机制的新角度。本书第一部分的后三章用作框架建构。第二章提出了把管理和行政上的相关概念与以强大的技术创造能力为特征的现实对应起来的必要性。这个创造能力对管理而言是把双刃剑。这个陈述结合了近年东亚崛起的经验和(在很大程度上)欧洲的理念,形成了一系列有用的概念。
第三章概述了历史上连续的三个生产阶段中组织和技术的共同演化。这三个阶段是:简单工艺和生产技术的手工生产阶段,采用较为复杂技术的大工业生产阶段,以及应用高度复杂技术的综合生产(synthetic production)阶段。本章讨论了每一个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组织类型,以及组织与技术之间主要关系的优势与劣势。
第四章细致地考察了复杂性的概念,并介绍了一些创新的非线性模型。本章还介绍了来自复杂性科学和演化经济学的一组概念(例如自组织、路径依赖等)。本书余下的部分就是围绕这些概念安排的。随后的七章从对案例的概述开始。第二部分的6~9章,把从上述两门学科和案例研究里获得的关键性的概念转化为有用的概念模型。构成第三部分的最后3章总结了本书前面的观点,并对未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尽管本书对管理和创新的故事不可避免地进行了简化和抽象,我们还是尽我们的理解程度尽量追求如实描述。本书采用的语言和描述方式,适合用于阐明大部分的技术图景(例如隐性知识和技能在自组织网络中的作用)。在使用传统框架(例如新古典经济学)时,这些方面通常被忽略了。与旧术语和模型相比,接下来的10个章节所使用的语言,更 适合当今的技术现实。本书认同学界的传统观点,即从有限的案例推广出一般性的结论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我们还主张,“对于工程一类复杂而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东西,在不完全真实知识基础上进行理论化工作虽然冒险,但值得一试”。36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复杂性悄然涌现 |
复杂技术的经济价值 |
通用规则 |
本书导读 |
|
第二章 让概念反映现实 |
21世纪面临的决策问题 |
综合性决策的内涵 |
综合性决策 |
本质要点 |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演化 |
生产系统的新现实 |
演化环境中的创新 |
跨入综合生产时代 |
结论 |
|
第四章 复杂性 |
技术复杂性 |
组织复杂性 |
对管理者和政策制订者的意义 |
|
第二部分 |
第五章 第二部分应用的案例概要 |
对案例的描述 |
|
第六章 自组织 |
自组织的概念 |
从历史角度审视自组织 |
今天的网络自组织 |
结论 |
|
第七章 网络自组织 |
自组织和网络演化 |
核心能力 |
互补性资产 |
组织化学习 |
战略 |
结构 |
本章摘要 |
|
第八章 网络化学习 |
组织化学习:简史 |
网络化学习的机会 |
学习、忘却与再学习 |
网络化学习过程 |
结论 |
|
第九章 路径依赖 |
路径依赖的来源 |
路径依赖的结果 |
结论 |
|
第三部分 |
第十章 正在涌现的模式 |
名称和类别 |
常规模式 |
转型模式 |
转换模式 |
结论 |
|
第十一章 适应性的网络战略 |
描绘创新模式的变化 |
模式转变的指标 |
战略引导 |
|
第十二章 适应性的公共政策 |
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 |
政策指南 |
一个21世纪的政策视角 |
结论 |
|
附录:划分简单技术和复杂技术的方法和数据 |
术语表 |
参考书目 |
索引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