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喆
《人均22万的科研经费?》一文,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的义愤填膺。这篇文章被编辑部置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从读者留言看,怒火中烧者不在少数。很显然,愤怒的人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们没看到自己或者身边的研究者拿到了每年平均22万的研究经费。
愤怒之余,不妨对这个22万的人均R&D经费做一个解析。这样一个解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科研人员获得的经费大致分布是什么样的,我们还可以试图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分布。
首先必须指出,吕喆同学的计算结果是不准确的。之所以不准确,是因为他用了2010年的R&D经费总额,去除以2009年参与R&D活动的人员数量。这里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年头对不上,差了一年;第二,为了增加可比性,分母应该使用所谓的R&D人年,而不是简单的采用参加R&D活动的人员数。这是因为,有的人可能12月当中只投入了1-2个月时间。
2009年,我国R&D投入为5800亿元,投入R&D人力资源为229.1万人年,人均25.3万元。其中:
高校获得R&D经费468.2亿元,投入R&D人力资源27.5万人年,人均17万。
科研院所获得R&D经费996亿元,投入R&D人力资源32.3万人年,人均31万。
企业获得R&D经费3775.7亿元,投入R&D人力资源144.6万人年,人均26万。
这是第一步解析,至少大家可以看出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人均R&D经费并不一致。科研院所的人均R&D经费要高出高校很多,这里的原因值得探讨。一个初步的解释是,科研机构的R&D人员拿到经费后,要花费的管理费用(包括管理费、房租水电、工资、研究生补贴等)比起高校R&D人员来,普遍要高一些。当然有些高校的教师负担也不轻,但总体来讲,科研院所的负担要大一些。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解释,真要细究起来,并不容易。
我要做的第二步解析,也是很初步的。这个解析涉及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的经费分布。我们都同意,国家R&D经费分布的集中程度相当高,少数人掌握了大笔的科研经费,吃肉的总是少数人,喝汤的是绝大多数。我们不妨引入社会科学领域非常著名的所谓20-80律,即80%的经费被20%的人拿走了,80%的人只分到了20%的经费。假设这个20-80律存在的话,经过一个简单的计算,我们得出如下的估计:
2009年,在高校:
5.5万人(总数的20%)分掉了374.6亿元(总数的80%)的R&D经费,人均68万;
22万人(总数的80%)分掉了93.6亿元(总数的20%)的R&D经费,人均4.25万;
2009年,在科研院所:
6.46万人(总数的20%)分掉了796.8亿元(总数的80%)的R&D经费,人均123万;
25.8万人(总数的80%)分掉了199.2亿元(总数的20%)的R&D经费,人均7.7万。
看到上面这些数据,您是不是觉得跟现实有些相近了呢?高校的同学们,您周围的同事要是拿到4万元的经费,那才基本上是个平均水平。科研院所的同学们,8万元大约是个平均水平。当然,您要是大牛,是20%里面的,那就要向高校的人均68万或者科研院所的人均123万看齐了。
R&D经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固然要不得,但是过分集中恐怕也不太合适。如果造成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现象,就更不合适了。君不见,真有不少科研人员嗷嗷待哺,也有很多人为经费多得花不出去而发愁。
补充:
如果按照wgq3687网友的估计(吕喆兄也同意),依照5-95律计算的话,得出如下数据:
2009年,在高校:
1.375万人(总数的5%)分掉了444.8亿元(总数的95%)的R&D经费,人均323.5万;
26.125万人(总数的95%)分掉了23.41亿元(总数的5%)的R&D经费,人均0.9万;
2009年,在科研院所:
1.615万人(总数的5%)分掉了946.2亿元(总数的95%)的R&D经费,人均585.9万;
30.7万人(总数的95%)分掉了49.8亿元(总数的5%)的R&D经费,人均1.62万。
从结果看,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太适当。于是,我又用10-90的比例估算了一下,结果如下:
2009年,在高校:
2.75万人(总数的10%)分掉了421.38亿元(总数的90%)的R&D经费,人均153万;
24.75万人(总数的90%)分掉了46.8亿元(总数的10%)的R&D经费,人均1.9万;
2009年,在科研院所:
3.23万人(总数的10%)分掉了896.4亿元(总数的90%)的R&D经费,人均277.5万;
29.1万人(总数的90%)分掉了99.6亿元(总数的10%)的R&D经费,人均3.42万。
我觉得这个结果还说的过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515499.html
上一篇:
去清华做报告,讲科学基金会成立的故事下一篇:
【微博】请问如何给博文做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