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大学的使命:培养人才而非仓储名家 精选

已有 8405 次阅读 2022-5-2 17:0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类再也无法返回万事不求人的自给自足状态,互通有无,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常态。在这样的世界环境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机构之间,竞赛、竞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多系领军人物。领军人物,用一个通常的术语来说,就是高端人才。

人才从哪里来?除了少数例外,人才是专属机构培养出来的。最近几百年,这些专属机构,就是大学。大学要培养人才,当然就要拥有培养人才的高端人才。所以,西南联大的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办学理念,教职员有大师引导逐步成长为高端人才,学生得到教职员的引导和学术熏陶成长为人才。于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艰难岁月,西南联大成了中华民族人才的摇篮。

国家日益富强起来了,大学越来越多,大学越来越有水平。大学肩负着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人才的历史使命。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术技术新秀都是人才,他们成为有知识有能力三观正人力资源,走进社会,建设祖国,也可以就在大学成为培养人才的高端人才。

自从有了大学排名,以及依据排名高低的财政拨款,大学从培养人才走向引进人才甚至演变到相互争抢高端人才。不少大学都以自己有多少高端人才和行业名家而荣耀。一个人成为高端人才,是在自己成长的原有土地上开枝散叶培养新生高端人才,还是稳戴人才光环坐等被引进被争抢,从外部寻求答案很不实际。但是,但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学,都时不时颁布多种优惠政策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却鲜见留住已有高端人才的现实办法。于是,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有些人一旦戴上某种人才皇冠,就容易被引进,所谓学而优则贵,吃老本,好像没有精力顾及学术创新了;一个大学一旦有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就高薪招引已经长成的高端人才,所谓筑巢引凤,只数数字,好像来不及评估是否产卵育雏。

有的高端人才,在A单位长成,由于多种要求不能满足,伺机被B单位引走或抢走,几年过去又不满足,而被略有缺陷的C单位引走或抢走。更有甚者,被引到新单位的高端人才有了物质基础有了用人权利,就广泛招募自己的学术兄妹、弟子,或者去自己成长为人才的原单位招募那些还没有成为高端人才的小弟小妹,成为一方诸侯,学术上却没有新突破。

这样的人才引进和被引进,有什么利弊呢?

首先,利处很多。实现了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整合,力往一处使,开展学术技术产业攻关,推动社会进步;引进单位有了多种人才存储,排名进位,工作得到肯定,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甚至社会捐资,进入良性循环;被引进或抢进的人才,也填补了曾经的多种不满足,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夙愿。

然而,弊处很突出。原单位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助支持孵化人才成长和占领学术技术产业制高点,领军人物流失缺位,无疑是惨遭浩劫,阵营动摇;被引进或抢进的人才,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个人收入都远高于那些没有人才光环的普通教职员,同工不同酬的诟病,摧毁筑巢引凤单位的社会公平;被引进或抢进的高端人才,由于有出成果的巨大压力,很少投身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为大学里个人长大的标杆和培养人才使命的异类;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的不协调,人才引进没有产生预想的学术技术产业进步,浪费了单位物力财力、断送了个人学术前程;至于那些在A单位长成,被B单位引走,几年后成为C单位人才的“高薪人才”,就值不得浪费笔墨去赘述了。

简而言之,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才,培养高中时期学有所长的青少年,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能力三观正的人力资源,服务社会,建设祖国。同时,也培养青年学术技术新秀,使其成长为学术技术产业多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引导国家学术技术产业发展。大学的人才流动是好事。如果明显偏离大学培养人才这个使命,仅仅侧重数字统计的人才储存和满足薪酬欲望的趋利迁徙,这样的流动,就只能归类为社会乱象。

所以,有大师才算得上大学,有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产出,才算得上好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1431-1336687.html

上一篇:又见星辰
下一篇:滇池水境古今谈
收藏 IP: 106.57.93.*| 热度|

27 刘利 杨正瓴 焦飞 徐耀 史晓雷 姚伟 陈万浩 张晓良 汪育才 冯兆东 毛善成 王安良 周忠浩 孔玲 王德华 晏成和 王涛 刘新建 梁洪泽 陈新平 张俊鹏 何应林 陈南晖 农绍庄 郑强 叶建军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