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研究和学习中的操场困境
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做科学研究的人,尤其是年轻的研究生,经常会陷入一个困境。我给它取名字为操场困境。这个困境讲的是在努力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每天似乎都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把工作向前推进了一点点,可是一个月,几个月下来,忽然发现又回到了原点。就像跑步一样,一步一步往前走,但最终又回到了起点。这个困境不消除,真正的进步就很难获得。这是一种虚假的进步,每个导师都非常明白这个现象,但是可能没有人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描述出来;但中国古代就有很多类似的名言警句,我们后面会提到。
造成这样的困境的原因可能很多。如果教育家们做一些专门的研究,可能可以分门别类将这些原因列出来,做一些统计分析,总结出导致这种困境背后的根源,那么一定可以撰写一篇很好的论文;但是这些都是现象的描述,可能不是根本的。我要强调的是,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可以很容易理解的,并不复杂; 其原因,归结到底,就是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透彻,模模糊糊,一知半解。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刻,今天理解一点点,明天理解一点点,后天发现前两天的理解不完全正确,于是做一点修正,但是又没有到正确的道路上。就这样每天感觉自己都是在进步,可是时间一长,却发现这样的错误、更正和进步会无休无止地循环下去,最终落入一个死循环,跳不出来。所以,归结到底,还是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表面化、片面化、零碎化,缺乏广度和深度,从而导致了这样的虚假进步的感觉。有学习和研究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真正理解了一个东西,对一个问题或者一类问题的理解将势如破竹,豁然开朗,如同醍醐灌顶一样,一下子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我们也由此可以理解那些虚假进步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导致这个困境,我以为个人问题居多。我开出来的方子是“行有不足,反求诸己”。这句话来自《孟子·离娄上》, 王阳明的治心之学,就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我和他们讲这些,是希望他们能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从外部去努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写论文阐述。但在我看来,归结到底,还是习惯和方法的问题,而不完全是知识结构的问题。比如他们没有总结的习惯,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分析问题的习惯等。有些人的研究和学习,几乎还是止步于用眼睛看,然后把它们汇总起来,但不深究背后的原因。这样,知识和结论就像发酵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也就越来越弄不明白了。但是能真正弄明白问题的人,不是做这样的加法和乘法,而是做减法和除法,看的东西越多,抓住了本质,内容可能就会越来越少。陷入这个困境的人,最终一定会回到初始的状态,即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搞不清楚了 --- 每个地方似乎都了解一点点,谁做了什么事情,得到了什么结论,可以如数家珍,可是问题的核心在哪里,不知道。也许他们很想努力突破这个困境,但突破不了,就像遇到了天花板一样。
同样,高中生读书很努力,但是大部分人无论怎么努力,他们的成绩是几乎很难提高的。高中老师比我们更加清楚这一点,看在眼里,但束手无策。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比如他们知道自己数学不好,公式记不牢,但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公式上有问题,哪个地方记忆不牢固。他们会非常努力做题目,但95%以上的时间都花在那些自己知道的问题上,只有极少时间在抓那些真正不懂的知识,而且没有抓牢固。这样,无论怎么努力,他们的进步都是非常缓慢的。到高考前几个月,很多人感觉进步一分都非常困难。这也是一种操场困境,每天努力做题目,就像努力在操场跑步一样,但进步缓慢,最终还是几乎回到原点。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学业不精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学习方法不对,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着手。我也经常和我的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希望他们看任何东西,一定要看明白,看透彻,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当然不同的人,陷入的困境不同,导致陷入这个困境的原因也不同---这是需要调查研究的。如果本文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要走出这个困境,其根本还在于要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哪些地方懂了;懂了的东西,要百分之百真懂,而不是假懂和装懂。如果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就知道在哪里下功夫了,而前进的脚步也会非常坚实而清晰。
我给这个困境取名为操场困境,它很形象,也很具体,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这个困难,同时也希望有人能研究这个困难。但这个理,古人早就讲透了,他们讲“磨刀不误砍柴工”,“欲速则不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表达的其实就是本文的道理;大家也认可这些道理。关于怎么来做,孔子就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曾国藩都善于反躬自省,毛泽东每次打完仗都要反思,他非常善于研究败仗。所以怎么自省、怎么磨刀,怎么利其器,就非常关键了---但具体怎么做,却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可以套用。如果能跳出这个困境,学习和工作的进步就会很快,也很明显,就像医生对症下药一样。对学生(比如高中生、研究生等)是如此,对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是如此; 对工作了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个学期开学,我都会专门开会,希望大家分析自己的主要问题(类似于主要矛盾),并制定本学期要努力的重点(比如思考方式的问题,学习习惯问题等)。2022年已经结束,新年来临,我们又该总结一年的得和失,反思自己一年的努力,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没有解决自己的困难等。
本文最早写于2015年左右;最近重新组织和润色了一下。所以,我对这个困境有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将它发表,也希望教育学家可以关注这个现象,并系统研究它们。我也希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进步缓慢的时候,不要一味用蛮力气,而应该好好反思背后的原因。在写作之前,我读了一点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从他那里偷来了一点写作的手法。本文特地选择在2023年新年第一天发表。
(操场跑步,图片来自网络)
补充:在写作的时候,我还阅读了一写关于科研困境的论文。很多文章聚焦为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或团队)建设、科研条件、信息咨询、奖励机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科学仪器、科研经费、科研氛围等问题。我不否认它们的重要性,但本文的主要观察和观点,更加倾向于从自身问题出发---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并坚信科学研究、学习、工作等,首先需要努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有人可能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你首先要做一个巧妇。所以,我认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才是制约我国家科研进步的主要原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